冷风刺骨,大雪漫天。
一支由八百鞑靼骑兵组成的队伍,顶着狂风在雪中疾驰,出现在了开平卫前。
距离五百米时,鞑靼骑兵放慢脚步,吹响了号角。
悠长古老的号角声破开大雪,伴着朔风,传进了卫所边军的耳中。
鼓声擂起,城头的守军登上高台,向远处遥望,肃然提高了警惕。
以原木和石块垒砌的敌台中,边军用力搓着双手,活动了一下手指,拉开长弓。
城外的地堡中,木制的铲子推开积雪,锋利的刀枪探出,在雪地中反射着寒光。
鼓声再起,警戒,战斗,已经成为了边军的本能。
“速去报告指挥。”
一名边军领命,飞速下了城墙,向卫所指挥使司奔去。
卫指挥使听到奏报,当即赶来。
五日前,从大宁运来的粮草运抵开平卫。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有令,鞑靼可汗鬼力赤已向大明称臣,天子仁慈,口谕,以粮赈济草原之民。
对于这个命令,绝大多数边军都不能理解。上个月,鞑子还到边境来烧杀抢劫,改口称臣就既往不咎?这叫什么事!但圣意不可违,军令如山,再不理解,也不能抗命。
也有聪明的,认为朝廷此举必有深意。
最简单的道理,天子什么时候对鞑子这么客气过?背后肯定有说道。
这个说法传出,军汉们的脑袋陆续开始转弯。对啊,今上是什么性格,这背后没有个计较,绝对不可能!
军中不满的声音渐熄,众人都在期待,天子到底会对鞑子采取什么举动。
号角声一遍又一遍在雪地中响起。
鞑靼骑兵停在距城两百里处,弓不张,刀不出鞘,前排的骑兵举起使臣带回的喇叭,大声高呼,“别动手,自己人!”
六个字,字正腔圆,含义深刻。
据悉,是鞑靼使臣同北京鸿胪寺左少卿商定的口令,以防边军错认,将他们当做打谷草的游骑,万箭群,射成刺猬。以开平卫边军的武装水准,做到这一点完全不难。
鞑靼骑兵不想真成了刺猬,必须按照边军的口令,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卫所边军的武器能如此犀利,全仗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之功。
北疆的冬季冷风刺骨,滴水成冰。在天气的影响下,还处于烧火棍阶段的火铳失去了优势,冷兵器更加趁手。
在大宁杂造局和北平杂造局的共同努力下,边卫使用的长弓硬弩都得到了加强和改良。有了孟清和制定的奖励机制,工匠们的工作热情极高,送往边卫的武器,不只数量翻番,耐用程度也远超以往。
天子准许大宁和北平杂造局制造火雷之后,从遵化运来的生铁和熟铁源源不断送进工坊。南京送来的火药威力不够,沈瑄和袁容联合向天子上疏,奏请在北京设立行军器局,以生产火药,制造火器。
没有考虑多久,朱棣就批准了两人的奏请。不顾南京军器局和兵仗局的反对,直接派人带上工匠熟手,到北京协助沈瑄袁容设立新部门。
给人不算,一应费用都由南京调拨。
旨意一下,立刻有言官蹦高直言,弹劾定远侯和广平侯此举有违臣子直道,意图不轨。
户部左侍郎孙瑜言辞尤为激烈,“兵器者,凶事也。自古国家为战皆出于不得已,夫驱人以冒死,鲜有不残伤毁折。今天下已定,惟当休养,修礼乐,兴教化,岂复言兵器之利!竖子二人狂妄,谄言媚上,言兵事以冀进用,恃恩骄恣,罔顾民生,用心可疑,必图谋不轨,望陛下明察!”
继孙瑜之后,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大理寺少卿袁复,以及数名给事中纷纷出列,以实际行动支持孙瑜的言论,更有弹劾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之意。
汉王赵王皆在北,汉王之前献火雷,得陛下褒奖。沈瑄袁容有今日之言,未必没有两位殿下的意思在内。
“穷兵黩武岂盛德事!”
听到这句,朱棣彻底火了。
穷兵黩武?这话是在说谁?!
用心可疑,图谋不轨?是说朕的儿子和女婿一起造朕的反?!
当朕是三岁孩子一样好糊弄?!
怒气值爆表,朱棣猛的一拍龙椅,“够了!”
天子一怒,大殿中顿时一静。刚才还在滔滔不绝的几人也瞬间没了声音。
今上不比建文,抱着脑袋撞柱子玩直言,名留青史的机会有,抄家灭族的可能却更大。
见群臣不语,朱棣的目光变得更冷。
“诸公身在金陵之地,处繁华之间,可知北疆困苦,寇边之祸?!”朱棣冷笑一声,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怒火,足以焚--烧-整座大殿,“朕只问众卿一句,单凭圣人教化,可戍卫边境,防卫北疆?!朕告诉你们,不能!朕居军旅数年,每亲当矢石,见死于锋镝之下者,未尝不痛心。然兵无死战,国何能安,百姓何能安居乐业!兵器乃凶事,无兵器,更为国之凶事!”
士兵手中没有武器,拿着木棍石头和鞑子作战?
军队不拼死作战,将鞑子挡在塞外,还能容得众人在此侃侃而谈?
群臣垂,讷讷不敢言。
泄了怒火,朱棣开始处置将他惹怒的人。
孙瑜成了最英勇的出头椽子,朱棣下令摘了他的乌纱,削去户部职位,送去北京行太仆寺养马。
不是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上下包藏祸心?
好,朕给你机会,送你去北边,好好观察!
同时获罪的还有户部右侍郎李文郁。无故不陪祀太庙的大不敬之行被当殿揭,加上支持孙瑜弹劾沈瑄袁容,成功激起了永乐帝的火气,养马没他的份,干脆去辽东戍边。
刚刚从浙西返京的户部尚书夏元吉也受到了波及。
夏司徒当真是冤枉,好不容易治水归来,屁--股-没坐热,又被永乐帝扔去苏州治水。夏司徒没处伸冤,只能打起包袱,启程上路。
夏司徒不是一个人走的,朱棣还给他派了帮手,大理寺少卿袁复。
国家财政部长和最高检察院副院长一起被疏通河道修筑堤坝,该说永乐帝气昏了脑袋,还是大明的官都是人才,一专多能?
工部尚书想出列,向皇帝表示,治水是工部的活,户部尚书就算了,大理寺少卿算怎么回事?
不等脚步迈出,就被工部左侍郎死死拉住。
现在是什么情况,天子正在龙椅上喷火,谁敢出头谁倒霉。司空大人也想去北京养马?还是让整个工部同僚都去辽东戍边?
工部尚书迟疑了,脚步到底没能迈出去。
于是,户部左右侍郎养马的养马,戍边的戍边,户部尚书和大理寺少卿手挽手奔赴苏州治水。几个参合进来的给事中也被下放支教,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即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朝堂上的争议之声顿消,再无人反对设立北京行军器局。
孟清和看到邸报时,孙侍郎和李侍郎已在出的路上。前北平布政司杂造局广盈库已改隶北京行部,暂为行军器局办事衙门,掌管军器局的设立及生产。
设立行军器局一事,孟清和没有插手。他很清楚,以永乐帝护短的性格,即使不批准行军器局设立,也不会问罪沈瑄和袁容。朝堂上有谁敢揪着这件事不放,都不会有好下场,户部的两位侍郎就是铁证。
如果自己参合进去,哪怕是擦个边,都不会有沈瑄和袁容的待遇。性命能够保住,受些皮肉之苦却免不了。再到刑部大牢住上一段时间都有可能。
私底下向沈瑄提出几点建议之后,孟清和表明态度,顺利将自己摘了出去。
对此,沈瑄没有多说,袁容知道一些,却也保持了缄默。
十二月中,杂造局和行军器局制造的第一批火雷和火箭送抵边塞。
鞑靼的运粮队伍也如期抵达。
大雪之中,开平卫派出一支骑兵,上前查验过对方随身携带的文书和朝廷下的千户腰牌,向城头打了信号。
在开平卫等了五日的鞑靼联络员立刻策马飞奔而来,同领队的鞑靼千户确认了彼此身份,向出城的明军千户保证,这支队伍确是鬼力赤可汗麾下能征善战的勇士无疑。
千户回城禀报,未及,城中传讯,令鞑靼骑兵后退百里,同时派出游哨,重兵严防之下,南城门缓缓开启。
虽有皇命,也验证了身份,该防备的仍要防备。
谁知道这些鞑子会不会突奇想,粮食到手,顺便再抢一把。
运粮的马车绵延成长列,壮实的驽马,性格极为温顺,在雪中轻轻踱着蹄子,口鼻中喷出一片片白雾。
五百石粮食,满打满算六万斤,看似不少,运回去,也只有鬼力赤和鞑靼高官帐下的牧民有份。实力不强或是距离较远的部落,仍是分不到一粒。
除了粮食,马车上还装有赏赐给归附部落的太平袭衣等物,棉花也有不少,都是草原上急需。
鞑靼勇士们很受触动,明朝天子说话算话,是真英雄!
为的鞑靼千户下马行礼,单手捶着胸膛,砰砰作响。壮硕的身材似小山一般。
这份感谢是真诚的,但是,短暂的感动不代表友谊长存。
鞑靼骑兵和边军都知道,和平是短暂的,等到粮食吃完,草原上的勇士依旧会寻机到边境来打谷草。这是游牧民族延续了千百年的生存之道。
号角声再次响起,鞑靼骑兵带着粮车出。
开平卫的边军缀在他们身后,行出百里才陆续折返,为的是确保这支鞑靼骑兵真的走了,不会将粮食藏起来之后杀一个回马枪。
开平卫的城门关闭。
鞑靼的运粮队以最快的速度向鬼力赤可汗的王帐进。
强壮的草原勇士习惯了顶风冒雪,皮帽的边缘结了一层冰霜,速度仍未减慢分豪。
不到车轮高的孩子都清楚,冬季的草原,粮食有多重要。五百石粮食就像是一块流油的肥肉,惹人觊觎。
在鞑靼境内,基本没人敢明目张胆的找麻烦,但在靠近瓦剌的地盘,生活着几支摇摆不定的部落,没人能够保证,他们不会联合瓦剌,蒙着脸来抢劫。
八百人的队伍行过查干诺尔,立刻有另一支鞑靼骑兵前来接应。两支骑兵汇合,运粮的队伍增加到了近两千人。
“五百石?”
负责接应的鞑靼千户伯克帖木儿看着运粮的马车,心中盘算着自己的部落能分到多少。
骑士们分散开,将粮车护卫在中,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瓦剌骑兵。
或许是上天眷顾,这一次的运粮行动算得上有惊无险。六万斤粮食运到,等候已久的鞑靼可汗鬼力赤和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右丞相也孙台、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亲自出迎。
成袋的粮食抬下马车,鬼力赤抽—出匕,一刀扎在麻袋上,金黄的粟米流出,鬼力赤抓起一把,直接送进嘴里,咬得咯吱作响,随即哈哈大笑,“明朝天子是守信之人!”
马儿哈咱,也孙台等纷纷上前,学着鬼力赤的样子,抓起一把粟米送进口中大嚼。一直不看好本次交涉的阿鲁台也没再忠言逆耳。不管明朝有什么阴谋诡计,粮食是实在的。这个时候和鬼力赤唱反调,明摆着送出借口,让鬼力赤可以扣下该分给他的粮食。
为了粮食,阿鲁台决定忍这一回。
入夜,王帐中架起了火把,整头的烤羊散着诱人的香气,鞑靼可汗高举酒杯,多日未曾饱食的鞑靼勇士们也敞开了肚子。身着-艳-丽衣裙的年轻姑娘走进王帐,帐帘掀开,热闹的声音和高笑声顿时清晰起来。
深夜时分,北风更加刺骨,两支队伍静悄悄潜伏在雪地中。
汉王朱高煦亲自率领的队伍先一步现了身边的“同伴”。
“殿下,还要不要动手?”
跟了两天,好不容易找到鬼力赤的王帐,就这么放弃,实在是可惜。
朱高煦没有出声,趴在雪地上,紧紧盯着前方。
亲卫不甘,他更不甘。但他不能轻易冒险,一旦行动失败,责任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承担,恐怕还会牵连数万北疆边军。
“殿下?”
“噤声,后撤。”
朱高煦用力搓着快要冻僵的脸颊,下达了后退的命令。
损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事绝不能干。
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使自己立到不败之地。朱高煦的思维的方式,越来越接近他的老爹朱棣。
朱高煦下令后退,却没有离开太远。他相信,不管摸到他前边的是谁,肯定都会趁鬼力赤防备最松懈时动手。届时,或许可以拣点便宜。
果然,等了不到一个时辰,王帐中的人都喝得差不多了,巡逻的守卫也是睡眼惺忪,预先埋伏在雪地上的人,开始无声无息的朝王帐和储存粮草的地方移动。
刀锋砍断骨头的声音被北风湮灭。
鲜红的血飞溅,人头滚落。
杀戮在黑夜中进行。
终于,一声惨叫惊醒了醉酒的众人,火把瞬间燃起,偷袭者变成了陷阱中的猎物,王帐掀开,脸色通红却毫无醉意的鬼力赤和的阿鲁台等人走了出来。看着被包围的偷袭者,鬼力赤冷笑着举起右臂。
弓箭如雨。
鲜血染红了白雪,血腥味弥漫了夜空。
朱高煦握拳抵在唇边,和周围的亲兵一样,双眼一眨不眨的看着鞑靼营地中生的一切。
众人看向朱高煦的目光中带着佩服,若非汉王机智,那些滚落在地的人头,十有八--九会是自己的下场。
朱高煦咬住唇角,血腥和杀戮让他兴奋,却也让他更加冷静。
他想起了父皇的教导,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同时,脑子里也闪过了孟清和信中的内容。
“殿下,千万不要小看鞑靼可汗,鬼力赤能有今天的地位,令鞑靼诸部臣服于他,绝不会是个笨人。”
“此乃长久之计,非一战可成之功。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殿下遇事当三思而行。”
“一次不成,可二次,三次。贸然行事,殿□陷险境,北疆烽火再起,臣万死难辞。”
朱高煦知道,孟清和这些话不只是对他说的,更多是向父皇表明态度。他庆幸自己不再如四年前鲁莽,否则,今夜必定会着了鞑子的道。
杀戮终于停了。
鬼力赤没有下令留活口,因为没有必要。
这些偷袭者的长相就是最好的证据,他们来自瓦剌。
接到宣府送来的急报,孟清和敲敲脑袋,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准备的后手没有用上,马哈木却主动凑上来帮忙。但是,鬼力赤却忍怒将这件事压了下来,没找上门去,也着实令他刮目相看。
看来,想做一只合格的黄雀,还要继续努力。
十二月下旬,北疆一带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鞑靼游骑不再骚-扰边境,瓦剌被鞑靼拦着,也极少出现在边境。
鞑靼可汗鬼力赤给永乐帝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国书,各种赞扬,佩服,夸奖。
看完之后,朱棣立刻搓胳膊。
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他怎么从没现鬼力赤是个这么感情丰富的?
朱高炽再次被叫到奉天殿听政。
由于长时间坐着读书不运动,宫中的伙食也有严格定例,不可能让世子一天三顿的小米粥高粱饼子,朱高炽的体重很有反弹迹象。
朱棣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了。
再不待见,也是自己的儿子。
道衍被召至宫中为世子讲学。朱棣临朝,也会把朱高炽叫上。不论其他,从文华殿到奉天殿,一个来回,再站上小半个时辰,多少也能增加一下运动量。
宫中的变化让支持朱高炽的文臣看到了希望。借宫中赐宴之机,又提立太子一事。
朱棣没太大反应,朱高炽却想立刻晕过去,要么就抄起板砖把说话的几个都拍死。
父皇对他的态度刚有缓和,就来这么一手,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