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逆水行周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九十七章 弊病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逆水行周!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嗯,背得好,一字不差,满分!”

“真的吗!”

“真,和珍珠一样真!”

宇文温合上书,示意女儿宇文桂英走近,然后拿出一个木匣,交到女儿手中:“呐,这是满分的奖品。”

宇文桂英行礼后接过木匣,将其打开,现是一支漂亮的步摇,上缀红宝石及粉色珍珠。

她喜欢得不得了,行礼谢道:“谢谢阿耶!”

“嗯,这是小英该得的。”

宇文温笑眯眯的看着女儿,想要拍拍女儿肩膀以示鼓励,不过还是没动手。

宇文桂英快十二岁,接近这个时代女子婚姻年龄的下限,也就是说接近成年,所以作为父亲,宇文温和女儿相处时要有分寸,父女亲情,要“止乎礼”。

不是他想太多,是为了做好表率,要让儿女们知道什么是“礼”,尤其是女孩,身为公主,万一像李唐的公主那么“豪放”,那他这做阿耶的脸可就丢尽了。

宇文温让女儿们读书写字学算术,不是为了培养才女,因为才女必然多愁善感活不长,他是为了让女儿们有见识,知书达理,嫁人后懂得孝敬舅姑(公婆),不能仗着公主身份作威作福,甚至于养面。

宇文桂英是张丽华为宇文温生的女儿,样貌随母亲,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有沉鱼落雁之貌,说话声音软软的,很好听,宇文温看着女儿,忽然心生唏嘘:

哎哟,不知谁家臭小子会把我女儿娶走唉....

张丽华在一旁,见着功课考校完毕,示意女儿告退,然后命宫女将今日报纸还有各类文件拿上来,以便宇文温翻阅。

宇文温没看,呆呆坐着,良久,长叹一声:“唉,小英要给哪家的郎君做新娘呢?”

张丽华闻言一愣,随后笑道:“二郎不是说过,得过一年再作考虑么?”

“唉,就怕异国番邦哪日遣使求亲,这不是怕夜长梦多么?”

张丽华坐在一旁,为宇文温斟茶:“二郎若不许,谁敢贸然遣使求亲?”

“嗯,说的也是。”

宇文温揉了揉太阳穴,开始看报纸,报纸内新闻标题一如既往的“震惊”:

“会试中选的豫州学子,竟然在返乡半路遇到这种事!”

“冀州乡试三五事,这件事不得不知!”

“震惊,荆州考试场地下,竟然现了这个东西!”

“归乡考生,于客栈外现不明包裹,打开一看,毫不犹豫报官!”

各种引人注目的标题,让宇文温一眼扫过去只觉心惊肉跳,要不是他知道报社“震惊部”的编辑是什么德行,还真就着了道。

明德年科举的第一次乡试,不久前圆满结束,没有闹出什么“科举弊案”,也没有生大规模群体事件,这让宇文温松了口气。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不需要他操心,而此次乡试,各总管府的考试结果已经汇总上报,宇文温最关心的一个数字,也已统计出来。

此次乡试,新科举人之中,出身名门望族(士族)的考生,占比为百分五十五左右。

也就是说,榜上有名的总人数上,士族子弟占简单优势。

考虑到参考总人数之中,士族子弟人数明显居于劣势,这个数字,更加彰显了士族子弟在学问上的优势。

再进一步推演,会试中选的人当中,士族子弟所占比例可能还会扩大,到了殿试,搞不好明德年科举第一个状元,是士族子弟。

对此,宇文温不觉得意外,他费尽心机准备了十几年,举办的第一次科举,按说要有个寒族出身的状元,如此才是个好彩头。

但宇文温愿意面对现实,知道士族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差距,不是寒族靠着十来年的突击学习就能消除的。

单靠科举来瓦解世家门阀政治,那是痴心妄想。

后世许多人一提起科举,就认为是科举断了世家门阀的根,其实这是误会,因为仅就考试而言,世家子弟(士族子弟)根本就不怕。

在这个时代,关于儒家典籍的学问和知识,总体来说是被士族垄断的,其中尤以一流士族(世家、门阀)为甚,五姓七望的子弟,有渊源家学,考明经科和史传科,考出好成绩的把握很大。

所以,即便宇文温花了将近二十年,弄出了《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推行“应试教育”,以削弱士族的知识优势,缩短寒族子弟和士族子弟的实力差距。

但这种差距,不是靠十来年的学习就能真正缩短的。

对此,宇文温有心理准备,他没指望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出现寒族考生力压士族考生的局面。

他不打算暗中运作,让明德年第一次殿试的状元是寒族子弟,一切就看考生们自己拼搏出什么结果。

朝廷办的科举,既然强调公平、公正,那就不会有歧视性的规定,不会特意压制某些群体的考生,既然是考试选拔,那考生就必须凭真才实学较个高下。

明经、史传、明算这三科的相关教材、书籍和习题集都是公开售,谁都可以购买、学习,对于士族、寒族都是如此。

想要挖世家门阀政治的根,光靠科举当然不行,但有了个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制度,受益最多的,实际上是寒族学子。

比起让人(寒族)绝望的九品中正制,科举要公平得多,只要科举能够顺利推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寒族学子投入这个“战场”。

公平的入仕途径,让士族和寒族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想当官,就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争取榜上有名。

自古国人不患贫、患不均,朝廷定下一个公平的选拔制度,再当不上官,不能怪自己投错胎,只能怪自己读书读不过别人。

这就是宇文温举办科举的目的,要让中小地主们(寒族)看到希望,开通一个稳定且相对通畅的上升渠道,让大家倾向于按照规则在体制内升官财,而不是想着当土皇帝,等时局不稳就造反。

他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寒族人才进入体制内,从政治上对抗世家门阀,所以只能靠科举。

为了体现公平,宇文温吸取了“历史教训”,唐代科举,学子要参加考试,其参考资格需要官员推荐,而且试卷不糊名,这些影响公平性的做法,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科举上。

当然,他知道科举制度并不是没有弊病,“历史”上科举一个严重的弊病,那就是为了优待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学子(譬如举人),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有大规模投献的现象生,许多人带着田产投到举人名下,由此产生的土地兼并、税收流失问题,随着时间流逝会越来越严重。

问题出在哪里?

不是免租,而是免役(徭役)。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缴田租和各种税最多只算是被扒皮,服徭役的话一不留神可是要死人的。

不怀好意的贪官污吏,借着服徭役为手段,可以将一个富足之家活生生弄垮。

所以,既要优待考取功名的人,又要防止大量投献造成土地兼并、税收流失的情况生,宇文温觉得必须对症下药,那就是免劳役仅限于举人本身。

免租庸的田亩数有限制,还有期限,让投献的好处不那么明显。

既然没太多好处,那么投献的情况就不会大量生。

制度设计是这样,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对于国家来说,毫无疑问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要先进,靠考试当官,总比靠投胎当官要好得多、公平得多。

凡事有利有弊,科举制也有弊病,科举自隋唐诞生的,到了明清,其弊病越来越明显,譬如:

靠考试当官明显比靠立军功当官安全,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整个国家重文轻武,良家子选择读书参加科举做官,投笔从戎的现象渐渐绝迹。

最后演变成文贵武贱,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士兵沦为“赤佬”。

科举会让读书这一行为变味,变成为当官而读书,又因为考试内容偏重文科、内容逐渐僵化,长此以往,会影响自然科学的展,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开科取士,定期考试,慢慢就会因为取士过多导致“供大于求”,累积下来就会出现大量冗官,加重财政负担。

这些弊病,不能怪科举本身,只能怪科举主办者(统治者)操作不当,如果不想办法在制度初创前就打好“补丁”,尽可能消除隐患,日后,科举就只会走上老路。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要数百年,但宇文温觉得既然自己选择了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否则还不如不做。

如果本着“只管生前逍遥快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心态当皇帝,他何苦这么劳心劳力的折腾,三年一考,还不如三年一选美。

选得后宫佳丽上百人,每天只管坐着羊车在后宫随机“播种”,可劲的生儿子,玩尽天下美人,岂不快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