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一个中午,烈日当空,万里无云,长安城依旧熙熙攘攘,专利局外,便装侍卫正在警戒,专利局里专利展示实验室,几乎挤满了人。
实验室被屏风隔成“卅”字,也就是中间位置被屏风隔成了八个隔间,每个隔间里都摆着高脚桌、高脚椅,桌子上放着电路装置,椅子上坐着电报收员。
又有一些人在隔间里来回转悠,手里拿着一条条电线,似乎是在接线。
挂在墙上的挂钟,指针走到十二点十分,身着便服的宇文温看了看手中怀表,又看向这些隔间。
他一副睡眠不足的模样,不是因为昨晚“鏖战”过度,而是因为单纯的睡不着:今天的实验太重要了,一想到结果若是真的,他哪里能睡着。
大半个月前,他得知一个消息:有人在益州专利分局申请专利,其内容,是一种新式电报通信技术。
专利申请人称,自己明了一种新式电报通信技术,其性能特点有两个:其一,可以实现一条线路内两点之间同时报、收报。
第二,一条线路上,连两端一起算,可以有十二个收点,各点之间可以同时相互收电报,互不干扰。
以上性能,不受电报线路长短影响,即便是长达数百甚至上千里的电报线,都没有问题(前提是确保足够的电流),而且线路简单,直接利用现有电报线路就行。
这样的明对于宇文温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但益州专利分局已经确认了这项专利技术的有效性。
所以,当时宇文温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刻派人去益州,把那个“不正常人类”抓起来。
没错,只有“不正常人类”,才能实现这样的技术突破。
但宇文温很快改变了主意,他要亲眼看看,这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而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候快到了。
宇文温喝了一杯茶,坐回座位,此时,他的位置在实验室大厅一角,一个用屏风围起来的“包厢”,片刻,拿起手中的资料,再次看起来。
这是技术申请人亲自写的技术介绍,对其明的新式电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配有电路图。
技术申请人,目前求学于益州州学,也就是有名的“石室精舍”,一直钻研“电学”,也研究电报,所以写出来的技术介绍其行文及用词十分“规范”。
宇文温稳了稳心神,认真看起来。
现有的电报通信,靠着报端的开关(电键),和收报端的电磁铁,以直流电为载体,实现信息的传递,是为直流电电报。
这样的通信原理,决定了一条电报线路内,只能一方、一方收,无法实现两方同时收电报。
为什么?
因为直流电的特性限制。
电流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这是当今电学的基础知识,直流电是指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电流,而交流电是指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这就意味着,直流电的电信号(电流),从电学角度来看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交流电的电信号,却可以因为其频率(交流电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周期变化次数)的不同,各有不同。
所以,想要实现电报线路的一线多路(电报报路,也就是通信通道)通信,让一条线上的多点实现相互间的同时收,必须依靠不通频率的交流电来传递电报信号。
其通信原理是什么呢?
是交流电的特性:不同频率的交流电(频率之间的差距要够大),在交流电路里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就像一条独木桥,虽然只能容一人通过,可当人和人(交流电和交流电)之间是相互透明的,那么这些人(交流电),就可以同时通过独木桥而不会生拥堵。
这通信原理,是技术申请人提出的,所以对方的电报通信技术,不是以直流电为载体,而是依靠交流电,是交流电电报。
这段时间,宇文温和技术人员对此项新技术进行研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先,用交流电来传递电报信号,会遇到一个大问题:电磁铁。
由直流电驱动的电磁铁,和由交流电驱动的电磁铁,“工作状态”完全不同。
如果有一只非常灵敏的小磁针,将其它放在通电的直流电池铁旁,那么这只小磁针会固定在一个方向上。
而在通电的交流电磁铁旁,这只小磁针会不断地改变方向,转个不停。
原因就是直流电的方向恒定,所以直流电磁铁的磁场方向恒定,交流电磁铁恰恰相反。
所以,交流电磁铁无法让衔铁处于简单的“开”、“合”状态,而是处于疯狂摇头状态,根本就无法在纸带上实现有效记录。
交流电电报技术,宇文温的技术人员已经研究多年,却无法突破,所以放弃了。
可是,新式电报技术的申请人,说自己克服了这个技术障碍。
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宇文温倒是早就知道: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
新式电报技术,要用到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相互转换:报端出直流电信号,然后转变成交流电在线路里传输,到了收报端,转变成直流电,带动电磁铁,在纸带上留下“点”、“划”。
要实现这样的构思,必须借助特殊电路或者装置: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需要“逆变器”,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需要“整流器”,这两个电器元件早就已经“诞生”。
一条电报线上的数个报端,可以靠“逆变器”将各自出的直流电信号,转变成不同频率的交流电信号,一起“行走”在线路里。
但问题随后而来:接收端如何从电路里那“熙熙攘攘”的电流中,“过滤”掉不需要的“糟粕”,留下自己想要的特定频率交流电?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识别”特定频率交流电的“电流过滤器”来把关,让特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关门”,进入整流器,变成直流电,带动电磁铁,然后在纸带上留下“点”、“划”。
所以,办法之二,就是收报端靠“电流过滤器”,获取特定频率的交流电信号。
这种“电流过滤器”,宇文温的技术人员研究了十几年,却死活都研制不出来。
现在,新式电报技术的申请人,说自己明了关键的“电流过滤器”,实现了交流电电报通信。
也就是说,对方的新明,最关键一点就在于这个“电流过滤器”上。
申请人将这个技术披上了道家学说色彩,美其名曰为“太极玄功”。
在其看来,直流电有正负极,是为“两仪”,交流电没有正负极,或者说是正负极相互交换,宛若阴阳鱼,所以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易经》上的内容,而这个申请人的“太极玄功”,其神通就是将“太极”(交流电)和“两仪”(直流电)相互切换,将电报信号传向四方(四象),毫无障碍。
此人以一己之力,突破了许多人努力二十余年都无法突破的技术难关。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土生”科学家,值得敬佩。
宇文温如是想,将资料合上,然后盯着封面上的署名,目不转睛。
专利申请人:袁天罡。
他看向大厅中央,看着那个忙碌的身影,不知该说什么。
你不去相面、算命、推演未来,却转行研究起电学,如此不务正业,不怕遭天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