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逆水行周

关灯
护眼

第六百一十一章 放手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逆水行周!

“陛...陛下....翰林、翰林院、如今筹、筹建完、完毕....”

翰林院内,翰林大学士卢楚正在向天子介绍翰林院的筹建工作,因为这位有些口吃,所以说起话来结结巴巴。

宇文温看着这位“历史上第一位科举状元”、“历史上第一位结巴科举状元”,面上无任何不悦之色,卢楚这六年来的仕途经历,证明其人有真才实学,所以区区口吃小毛病,算不得什么。

问题是,将来大学士们作为中书省的“辩论选手”,和门下省的平章、参政辩论时,口吃这毛病怕是不妙。

不过宇文温倒是觉得口吃有好处,就是可以在剧烈的辩论之中,用断断续续的陈述,打乱对方的辩论气势,让对方团队之中性子急的“辩论选手”急火攻心。

政事堂辩论,不是泼妇骂街,不许人身攻击,不得对方打断说话,所以卢楚的口吃毛病反倒不会是弱点。

宇文温在翰林院里边视察边听卢楚讲解,对于翰林院的现状很满意,他还试了一下翰林院里的电话系统,又看看大学士们的办公场所,以及在翰林院值守时的下榻处。

简而言之,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这在长安显得特别突出。

别处不说,在中书省,“二十四小时热水供应”,夏有“空调”、冬有“暖气”,足以让入宫值守的官员们住得舒舒服服。

当然,给“大老板打工”,就要对得起“大老板”给的工资和待遇,平日里多费神办事,那是必须的。

如果说,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是皇帝的秘书,那么翰林院、枢密院的大学士、学士,就是皇帝的顾问,在皇帝决策时,提供文事、武事方面的“顾问服务”。

文、武学士的人选,自然就要涵盖文事、武事、文学、水利、机械制造、工程营建、天文地理及各学科等方面的人才。

如此,就面临着一个选拔标准的问题。

以翰林院而言,文学士们如何在“文”这方面达到皇帝顾问的高度呢?

其一,文学类的要看学问,而评价学问程度高低的标准之一,就是科举成绩。

虽然以分数定高低(唯分数论)有弊端,但综合考虑下,这是最公平(相对)的评价标准,所以要想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学士(学问类),就必须是科举进士出身。

其二,要看成绩、履历,工程类的学士选拔,要看其是否有大型工程、火轮船、火车管理的经验。

其三,学问类,譬如选拔精通天文地理、各学科的学士,要么看其科举考试成绩,要么看其在期刊上表的“论文数”。

其四,教育类,想要入选学士,就得有在公办学校体系任职的经历(州学及以上),是不是官员无所谓。

当然,在学士之上的大学士,是翰林院的“招牌”,既然是招牌,就得有好名声。

范阳卢楚,出身五姓七望的范阳卢氏,有郡望,有成绩(状元),靠自己努力读书、考试才当的官,是一个不错的典型,所以不仅被宇文温选为翰林院学士,还提拔为大学士,作为翰林院的“当家头牌”。

如此安排,就是要提升科举的地位,引导文官的构成变化,将来,文官团体之中,科举出身的官僚占比越来越大,门阀政治就彻底断了根。

当然,新时代的科举,不可以走向八股文这种死胡同,所以新时代的科举官僚,必须是“文理皆通”,还得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以及宽阔的国外视野。

枢密院的武学士,也有相关的选拔制度,之所以要制度选人而不是天子随意钦定,就是宇文温要给自己的儿孙树立一个好的制度榜样。

再过不久,等中书省两院筹建完毕,中书省、门下省的博弈就要开始了。

中书省拟定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谏议院审核,谏议院的平章、参政们如果认为诏令不合适,必须给出明确理由并且列出来,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我就是不同意!”

这时,出席“诏令审核会”的两院大学士就要作为正方,和反方(谏议院平章、参政)代表进行当场辩论。

大学士们在辩论中赢了(按相关制度判定),反方的反对理由无效,重新投票表决诏令通过与否时,就不得以这个理由杯葛,必须让诏令通过。

如果辩论输了,诏令打回中书省,从头再来。

这样的审核方式,显然会降低诏令的审核速度,但宇文温认为这样的代价值得付出,因为这先涉及到制度博弈,而一个国家只有靠制度来管理,才能长治久安。

其次,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相互扯皮拖后腿,他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尽可能降低扯皮的生频率,提高行政效率。

见着面色坚定的卢楚,还有几位大学士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宇文温很满意,对于未来的制度下博弈充满信心。

。。。。。。

枢密院,宇文温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一边研究沙盘一边听中书令、枢密使王頍介绍推演过程,新筹建的枢密院还未开始参与决策,却已经开始履行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战略推演”。

推演题目是将来的灭高句丽之役,枢密院要推演的内容,是朝廷如何有效调动水运和海运(火轮船)、陆运(火车),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人员物资从中原投放到半岛。

以后,还会有与东西突厥交战的战略推演,然后形成预案,存档备用,这就是枢密院日常事务之一

枢密院,负责协助皇帝进行武事制诰,并且要和门下省的平章、参政进行制度下的博弈,但除此之外,还担负着一个职能,就是协助天子打仗。

宇文温本人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有赫赫战功,他可以直接指挥军队作战,不太需要什么顾问。

到了太子继位,太子好歹也带过兵打过仗,对于军事顾问(学士)总不会太过于依赖,可到了孙辈当皇帝,恐怕就是个军事小白。

那么,枢密院的任务很艰巨,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天子做出战略决策,或者在某一场战役生之后,随时跟进战况,为天子做讲解,预测战局展。

免得不懂军事的小白皇帝乱指挥,在官军占上风时热血沸腾,要求前线主帅领兵全力出击来个大获全胜;在官军处于下风时,又风声鹤唳,要求前线主帅“避战保船”。

这不是宇文温杞人忧天,随着电报的普及,坐镇中枢的皇帝和宰执们,在技术硬件层面上完全有能力遥控边疆战事,但这样的遥控,往往只会坏事。

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人士来处理,所以,后世的总参谋部及其相关制度,以枢密院的形式出现了。

毕竟电报(有线电报)已经有了,军队开始全面火器化,铁路网也在慢慢成型,进行战略决策和协调的总参谋部,其出现也有了技术硬件的支持。

等枢密院一开始运作,朝廷任何战略和战役层级的军事决策,宇文温不会表直接意见,枢密院经过推演做出的战略、战役决策,只要不是很奇葩,他不会否决。

宇文温要让军事决策制度化,让皇帝在军事决策(战略、战役层级)中的角色淡化(不是边缘化),身体力行,给儿孙做榜样:

征战十余载、号称不败的祖宗都要听枢密院的决策,子孙后代如何能一意孤行?

他不希望因为自己无能儿孙的瞎指挥,导致无数将士白白阵亡。

宇文温自己有见识、知识、能力,还有自制力,不会荒废朝政,所以若是建立一套完全围绕皇帝转的决策体制不是不行,还能最大化挥决策效率。

但是,他有能力、有精力、有自制力,不代表儿孙有。

虽然身后事宇文温管不着,但建立一个健康、有效的决策制度确实可以的,那么要一点,就是要学会放手。

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后代,这套制度运转起来,是完全有效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