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关灯
护眼

第403章 跨时代的发明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405章跨时代的发明

这是燧发枪比火绳枪优势的地方,燧发枪第一次没打响,稍微调整下,熟悉的枪手在一两秒内能再次击发。

打不响就是点火失败嘛,再点就行,如果同一支枪经常点火失败,那就是燧石或弹簧有问题。

“现在最难的反而是弹簧,不是枪管。”唐波向全勇解释道。

以前赵与芮也一直认为,枪管是眼下最难打造的部件,后来才发现,燧发枪弹簧是最难的。

燧发枪弹簧是弧形弹簧,即便在十七十八甚至十九世纪也有同样的难题需要解决。

一是容易断,二是不够攒劲,三是不耐久。

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锻造水平,十七世纪的欧洲练钢技术估计都没有现在大宋好。

有赵与芮的少量经验和指导,大宋现在练钢技术肯定超过后面的大明。

“如果保养不好,通常击打一百五十次左右就得换。”

火器局的试验中,击打超过一百五十次,点火成功率就降到七成以下。

后面下降越来越快,击打超过两百次,点火成功率就降到五成以下。

要知道在战场上这时候击打次数累积挺快的。

你一枪没点火成功,扳回来再重点击打,叭,又没成功,再扳回来再打。

可能一分钟时候你得扳回来十几次几十次,越到后面点火率越低,这弹簧也就废了。

所以工匠们建议到一百五十次左右就得更换。

“枪管只能打五十枪,弹簧只能用一百五十次,这成本有点高啊?”此时有大臣不动声色的道。

赵与芮这几年在打造火枪上投入巨大,动不动奖励工匠们,所以大臣们觉得有点费钱。

现在这枪看起来都不如弓经用,弓箭都能射上百次,甚至几百次。

赵与芮也没理那大臣,枪管只要不是连续打,使用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他问唐波:“现在打造这一支成本多少?”

“十二贯,铜钱。”唐波说的没有包括人工,只说用材。

人工不用讲了,反正大宋工匠都是在编人员,朝廷统一支薪。

仅十二贯的成本价,确实比较高。

通常这个时代一场战役最多打二三十枪就能结束战斗,那一支枪的弹簧也就只能用五六次战役。

“雨天能用吗?”全勇这时又问。

燧发枪雨天能不能用,得看雨大不大,风大不大。

燧发枪遇到下雨天,最怕的是药池内的火药被雨水打湿,而你装填药池时,得打开药范盖的。

边上唐波这时又向全勇解说,燧发枪火砧的下部就是充当药池盖,如果风雨比较小,加上他们的防水设计,就能开火。

赵与芮和工匠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防雨水的问题,这是近代燧枪才发明的,就是在枪身上方设计了排水槽和扎,而两侧的药池是悬挑出来的,并且在排水孔的正下方,因此如果枪身上被淋到雨,无论哪个方向的雨水渗漏,都不太会到药池来。

当然,仅仅这样还是不够,工匠们在药池帽的表面也尽可能弄出往外的排水坡,然后在药池周边抹上蜂蜡或者沥青,那么小雨天开火,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赵与芮还学欧美近代打猎者那样,在药池四周搞了个皮质的防水套,平时全把整个击发组件给包裹起来,可以有效的保护整个击发组件的使用。

现在赵与芮的燧发枪已经达到十八世纪水平,想要进一步在狂风暴雨中也能使用,那得发明出火帽才行。

燧发枪从击发到点燃再到射出弹丸是有延迟的,如果能设计出击打就能爆炸的起爆药,就能极大改变燧发枪的威力。

赵与芮看完新式燧发枪后,示意让人打几发试试。

很快现在有安排好的熟练射手和靶子。

按照宋军的练习,三段式射击。

现场有三排宋军,每排三十人,共九十人,然后噼里叭拉对着五十步外的靶子一顿打。

现场白烟滚滚,每人打了三发。

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的熟手,基本射速在二十五秒左右一枪。

这放后世还是比较差的,燧发枪最快纪录是普鲁士军士保持,约十五秒一枪。

赵与芮看着他们每人打了四枪,感觉速度还是有点慢。

第一轮是蹲着打的,从瞄准到击发,也就几秒钟时候,然后第二轮从瞄准到击发,不到五秒。

然后退换,第三轮上前,从上前瞄准到击发用了十秒左右。

三轮加起来也才二十秒不到。

三轮打完后,第一轮还没重新装填好。

“他们练多久了?”赵与芮问。

“回陛下,约一年三个月,每人打了超过两百枪。”

这已经算是宋军最精锐的枪手,专门帮火器局试枪的,宋军各地野战兵营列装的枪手,打的都没他们多。

赵与芮表情怪诡:“那列装的都司步营,岂不是打的更慢?”

四周官员面面相觑。

“能不能换成四段式射击?再加一段?”全勇这时问赵与芮,不一定非要用三段式啊,咱们再加一段,第四段打完,第一段也装好了。

“必须得三段式。”赵与芮斩钉截铁道:“也逼他们练出来。”

三段式和四段式当然有差别,三段式火力更集中,对前期列装也有优势。

赵与芮的计划,原一个步兵营五百人里,两百为枪盾兵,其余三百都可能换成燧发枪。

三段式正好一百人一轮。

要四段式,就是七十多人一轮,火力就有点不足。

而燧发枪现在最大的缺点,就精度低,靠火力弥补。

欧洲刚流行燧发枪时,都是靠排队枪毙术,直接硬抗,因为命中率低啊。

最著名的燧发枪款式――英国的褐贝丝燧发枪,列装时间超过125年,生产了大约800万支,有效射程为160米,最大射程达到270米。

1811年时,英国专门做了测试,对象是普通的圆盾,大小相当于人类的胸以上半身。

在无风条件下,射击距离100码时,上靶率为53%,距离圆木盾200码时上靶率为30%,到距离300码时上靶率则只有23%。

褐贝丝燧发枪的打击,弹丸等很多工艺和赵与芮现在的燧发枪差不多,除了制造精度更优良,等后期用上火帽才超过赵与芮的燧发枪。

就在赵与芮和工匠们在谈论时,前面已经有人过来汇报测试结果。

try{ggauto();} catch(ex){}

刚刚宋军试射手每人打了四枪,距离分别是五十步,八十步,一百步,一百二十步。

五十步,上靶率约七成,八十步上靶率约六成,一百步上靶率约五成,一百二十步上靶率约四成。

而宋军的靶子是比较大的,用了大半个人形靶,相当于除了双腿以外的身躯。

现场有些文官看到上靶率这么低,纷纷有些惊讶,大概觉得威力不够。

要知道眼前这批射手可是宋军最精锐的射手,专门练射击的,其他宋军可想而知,现在上靶率肯定更低。

而且今天也是无风状态,如果有风雨的话,命中率还得进一步降低。

“没事,不用慌,质量不够数量凑,这枪手比弓手好练多了。”赵与芮哈哈笑着安抚工匠们。

赵与芮前期用弓手挺多的,其实也没什么练,很多人拿到弓就上战场,靠的也是弓多箭多,数量来取胜,一边打一边练。

而且在战场上弓箭手也不会瞄太准,后排的基本看着方向就射,也未必有四成的上靶率。

所以燧发枪四成的上靶率,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而且现在只是一排靶嘛,你到了战场上,蒙军也好,其他国家军队也好,铺天盖地的步骑冲上来,你打前面没上靶,可能弹丸飞到后面,打中你原本没瞄的人呢?

所以赵与芮说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宋军只要列装完毕,到时铺天盖地的燧发枪,管你上靶率有多少,打不中前面,还飘不中后面?

赵与芮前几代燧发枪都只列装了几个营,然后主要还是在练装弹。

这次的06式让他很满意,决定全力打造,在后面陆续装备替换原来的弓箭手。

“这种一年大概能造多少支?”赵与芮也只能说大概。

现在火枪是大宋最机密的兵器之一,只在京师和济州岛两个方向能造。

唐波先看了眼章小石,然后才道:“要看有多少工匠能配合,如果两地能有六千户工匠。”

“月造大概两千支”要是卷皮式,大概能造三千支。

平均三户工匠每月才能造一支?

这就能看出现在燧发枪打造不易。

仅枪管的处理就要好多天,钻扎式的连钻带打磨都得弄七八天才能好。

赵与芮点点,当即决定今年调划六千户工匠专门打造燧发枪,并采用分开式,流水线,打造枪管的专门打枪管,打造弹簧的专门打造弹簧,然后决定枪管,和弹簧两个最重要的部件全在京城打造,其他有些小部件在济州岛打造,有些济州岛参与过的工匠也迁到京城来。

明年再增加六千户,月造燧发枪在后年能达到六千支。

众官员一一答应。

从靶场结束后,赵与芮叫了相关工匠官员到附近的议事处。

然后又拿出了新图纸,一众工匠们立刻围了上来。

“燧发枪大雨大风天气还是不好打,咱们还得克服这个问题。”

“这叫火帽,是一种击发装置,如果有火帽,就不需药池,不但能省了个部件,还省了装真引药池这步,更能在下雨天击发。”

早期的火帽是一次性用品,赵与芮当然得用雷贡火帽。

“有种物质叫雷酸贡。”

“可以用硝酸,贡,乙醇合成。”

“这三件东西,对咱们大宋现在来说,都不是难事。”

赵与芮已经弄出乙烯,和高度绿矾就能合成乙醇。

然后赵与芮又指着一个东西道:“这个叫膛线。”

“就是在想办法在枪管里切线。”

工匠们顿时瞪着眼睛,好像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枪管打造已经如此之难,还得切膛线?

“其实不难啊,找根比枪管口径略小的钢棒,但纫性要超过枪管。”

“上面装上钢片,在里面来回拉动。”

赵与芮也只能说个大概,具体操作其实比较复杂。

其实膛线早期有刮刀法,即赵与芮说的法子,还有钩刀拉削法,都不是太难。

早期在美洲殖民的就采用了钩刀拉削法,其采用的工具是很简单的手动木质机械,殖民者自己就能制造。

赵与芮没见过这些机械,只能说下运行原理,为什么要切膛线。

然后就得工匠们想办法,造出能切膛线的方法。

“有了膛线之后,不但精准度提升,射击距离也会提升。”

“然后再配上这子弹。”赵与芮又指着另一个图,即后世的米涅弹。

米涅弹和膛线是绝配。

这两样要是出来了,那就是跨时代的发明,足以吊打一切军队了。

什么巅峰蒙古都得跪。

赵与芮又给他们讲了下原理,子弹变成锥形后,更适合从膛线里出来。

而且膛线和米涅弹得一起造出来,燧发枪没有米涅弹就不能用膛线。

因为有了膛线后,弹丸装进去很麻烦,会严重降低射击效率。

“如果有了火帽,膛线,子弹,咱们可以再改进,从后面装子弹。”赵与芮说到这里,就是更加先进的击发枪了。

“陛下圣明,上次那个叫许厉的还问臣,为什么不想办法从后面装填弹丸,更加的省力省时。”唐波这时趁势拍了个马屁。

原来上次研究燧发枪时,就有个叫许厉的工匠提出来,为啥弹丸一定要从前面装,还得用捅条捅进去,为啥不想办法从后面装?

“许厉是吧,很有想法,要好好栽培。”赵与芮闻言大喜,没想到已经有工匠想到这方面。

当天赵与芮在火器局又呆了一下午,还与众工匠等一起吃了晚饭才走。

临走前又招见了许厉,和许厉谈了谈后,发明这家伙很有想法,燧发枪研发中也是立下功劳的,目前已经是正七品官员,因为级别不够,这次没在火器局迎接皇帝。

赵与芮立刻当场晋升为他从六品,让他好好想办法,把自己今天新想的东西,都一股脑和他说了。

其中最关键其实就是原理,工匠们很多是不懂原理,而赵与芮懂原理,他只要把原理和工匠们说了,工匠们们能听懂,就能朝这个方向去研究和创新。

比如赵与芮说到子弹是锥圆形的,前面尖的,后面平实,飞行就能远,打的也更准。

许厉想了想后,马上道:“那如果炮弹也改成这样,岂不是也能飞的更远,打的更准?”

“哈哈哈。”赵与芮大笑:“卿言之有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