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关灯
护眼

第560章 还好老子学的物化生,不是史政地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562章还好老子学的物化生,不是史政地

孟珙已经不小了,但皇帝说他年轻,他听着也是挺高兴的。

他当然也是聪明人,不再细问。

从这个工厂出来后,赵与芮又到了另一个工厂。

这次一进去两人就吓了一跳,因为里面有部巨大的机器,工人们正在组装机器。

两人看的目瞪口呆,因为这部机器通体金属,绝大部份部件都是金属所制。

之所以这机器比较大,主要是右边还装了蒸汽机。

这是一部蒸汽动力的机床,也是大宋第一部用蒸汽动力进行金属加工的机床。

工人们一边在组装,赵与芮一边向两人解释。

这机床以后要造子弹。

而子弹现在最难的就是弹壳的批量生产和组装。

赵与芮目前也无法达到后世,整套批量生产模式。

他采用大部份手工,少量机器的组合成生方式。

孟珙和刘整看到这边的用料,已经是被压平整的长方形黄铜片。

这些黄铜片是在另外一个工厂,用另一台碾压机所制。

经过裁剪之后,形成数寸长的长方形的胚料。

接着把胚料放进机器,进行第一步,引伸加工,即由机器的冲压,形成有底空心件,这也是弹壳底部的铸造。

赵与芮现在的机器只有简单的冲压,裁剪等功能,所以大部份需要后期手工去完成。

“现在咱们的步枪已经有膛线,可以后装,还能打造子弹。”

赵与芮这时道:“但这三步,每步都非常麻烦,需要大量的机器,工匠甚至手工作业。”

“短期内,可能无法进行大批量量产。”

赵与芮的步枪已经可以弄膛线,但极耗人力和物力,财力。

造子弹也是,所以在它无法进行全部机械化之前,产量是有限的。

今天赵与芮是让厂里造一批子弹,让他们用用。

现场非常繁忙,先弄弹壳,再弄弹头,接着装底火,拼接弹头,机器加手工弄了近半小时。

有十数人参加,最后只弄了二十发子弹。

其间还少了淬火等工艺,没办法,先将就用吧。

孟珙和刘整这种武官一看,就知道这效率太低了,特别手工费时费人。

皇帝陛下说要全部机械化后,才能量产,果然是真的。

此时他们拿着这二十发子弹,跟着赵与芮到了靶场。

靶场这边很快有人拿过三把最新的步枪。

“这叫15式步枪。”赵与芮把枪递给两人,两人入手后感觉不是很沉,应该不到十斤重。

这是元贞十五年才制造的,目前全大宋也就十把左右。

里面打造了精美的膛线,并且是后装,类似后世的三八大盖。

这把枪的零件精度就比之前的燧发枪要求高多了,枪管的线膛弄出来就不容易。

但威力已经超过后世的霍尔M1819步枪。

“15式步枪可以更换单个的零件,所有的零件都能换。”

“重八斤九两,使用.65口径子弹。”

“弹匣装弹五发。”

“有效射程六百步到七百步。”

“每分钟可打十五发。”

“什么?”两位将军听的差点跳起来。

赵与芮说的是有效射程,其实按有效射程,15式比霍尔M1819步枪还差点。

霍尔M1819步枪有效射程是八百到一千米。

但15式在三百步内威力比霍尔M1819步枪强。

首先他子弹口径就比霍尔M1819步枪大,射速也比霍尔M1819步枪快,不卡壳的话,每分钟能打十五到二十发。

但赵与芮现在没时间淬火等处理,这样黄铜弹壳容易卡壳。

所以他说每分钟能打十五发。

当然,大宋的分钟也是这两年有了钟表后出现的。

两位将军也知道,大概是多少时间。

15式弹匣只有五发,打完要换弹匣,加上容易卡壳,所以射程平均在每分钟十五发左右,后面赵与芮肯定要改进,提升射速。

“就这射程,加射速,同等兵力下,骑兵基本没啥用了啊?”刘整有点不敢相信。

“嘿嘿,先试试再说。”赵与芮带着两员大将亲自试枪,三人把二十发子弹打光了,中间卡壳三次,卡壳率还是有点高的。

没办法,这时代的机械化能力在这。

赵与芮下一步要打算先制造精密的母床,然后再批量制造相关机床,但这个时间也挺长的,蒸汽动力俨然不够,他得把真正的电力应用起来,按现在的进度,五到十年差不多够了。

还好老子是物化生,赵与芮心中暗暗想着,当年要是选了文科,恐怕有生之年也没什么希望看到电力了。

打完枪后,赵与芮就把孟珙和刘整先打发了,因为最后面的东西也没多少进展,不算成功,不好炫耀。

元贞十五年的大宋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蒸汽机的动力更进一步,可以用机械加手工打造子弹,早期的发电机已经有了成品,距离无线电也越来越近,还有了水泥。

这些成就相比后世算不了什么,但为后面改进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等孟珙和刘整等离开京师后,赵与芮已经规划,先造哪几种母床。

现在他很多地方要用到机械,水泥制造也要用,枪械,兵器都要,船车的部件零件也在进化成金属,赵与芮思来想去,打算先从简单的开始。

像他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轴承,齿轮,螺丝,螺帽等,都可以用机械开始批量制造。

唯一的难点就是精度还达不到后世,外观也没有后世美观,但这都可以一步步来。

――

元贞十五年,六月,就在大宋已经一只脚迈进工业化机械化时,不远处的高丽还处于农耕文明。

高丽这会正是权臣崔怡统治的末期。

历史上的这个时期,高丽被蒙古打了几次,国内连年战火,百姓生存艰难,内忧外患,但崔怡仍然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当时高丽被逼迁都江华岛,崔怡立刻征发都房及四领军为自己营建豪华的宅邸,从开京、安养运输松柏等树木到江华岛,许多人在途中被淹死或冻死,沿途州县民众纷纷弃家躲进山里,有人忿然在升平门匿名张榜写道:“人与柏孰重?”

try{ggauto();} catch(ex){}

崔怡用军民的血汗为自己营建了广袤数十里的园林。到乙巳年五月,崔怡大摆筵席,宴请高官,场面宏大,耗费巨万,仅动员八坊厢工人就达1350余名。

如果说南宋之前的史弥远是权臣,但和崔怡一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

史弥远要的是权,崔怡不但要权,还要钱,还要人的命,视人命如草芥,随意的压榨高丽百姓。

这个时空蒙古只打了高丽一次,然后被宋军赶出蒙古,接着高丽把铁州等鸭绿江边上的五州割让给宋军,并长年保持与宋人的通商。

赵与芮这些年全力支持和高丽通商,宋朝和高丽两国每年交易量巨大,大量高丽的钱银和木材,人参等物流入大宋,宋人的白糖,丝绢流入高丽。

高丽百姓越来越苦,达官贵族们生活越来越奢侈。

到元贞十五年时,高丽国内情况比历史上还差,因为崔怡等贵族的压迫,许多高丽百姓逃进山里,甚至还有地方起了民变。

崔怡强力弹压,保证他的统治。

高丽和大宋不同,高丽的田采用的田柴科制度,理论上全部算是高丽皇室的,高丽官员在职时,朝廷会分给官员粮田,类似大宋以前的在职田,原则上不能世袭,且官员调迁和致仕后,还得上交还给朝廷的。

另外还规定了公瞬田柴,即划给朝廷各官衙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充作本部门办事费用。

虽然在规定上,田柴的收租权在被分配者死后应当归还给国家,不能世袭,但是,由于高丽王朝的军人和书吏都是可以世袭的职役,而朝廷也没有及时收回他们的土地,这条原则上不能世袭的规定,很快就荡然无存。

土地私有和兼并也越发严重。

进入元贞年代,因为收租权在不同的人手上,当朝廷掌握收租权时,就为公田,当为地主等掌握时,就划为私田。

土地属性不同,在高丽的收租比也不同。

元贞年代,高丽的田主要有三种收租率,分别是五成,二点五成,一成。

前两种分别为公田和私田,最后面是民田。

但民田在高丽非常少,主要是普通百姓自己在耕种出来的新田,但很快会遭到大量的土地兼并。

在崔怡掌权时代,高丽又出现了农庄。

农庄就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特别在寺院,权贵身上能体现。

他们把公田,私田,甚至民田弄到一起,形成农庄,租率既不按公田来,也不按私田来,他们自己想要多少就多少,这导致了新旧两股势力产生了更激烈的矛盾。

时高丽普遍租率在三成以上,然后还要加上粮税,这对种田的百姓压力极大。

百姓们被分为下户和奴婢,他们是种田的主要人口,

元贞十五年六月初八。

高丽通州城。

通州城在铁州以东,约六十里处,高丽于1008年筑通州城,当时主要是防备辽国。

宝庆年间,高丽割义州、塑州、铁州、龟州、麟州五州于宋廷,大宋在每州驻军一万,长期控制当地。

通州是高丽与宋人五州最近的州之一,当地的百姓也是与宋人接触最多的。

宋军经营通州十几年,五州以前各有一万户以上的高丽人,经过宋军十几年经营,每州人口破两万户,但高丽人降到三千户以下。

各州的宋人和其他族民,已经远远超过高丽人。

就这样,当地的高丽人还拼命的想往铁州等五州去。

两地生活水平截然不同,铁州附近的高丽人都想到铁州去。

这天一大早,下户朴大勇一家,早早来到麦田边。

高丽人等级分别,朴大勇是下户,比奴婢好点,但同样没有自己的田。

他租的是当地官员家的田,租率达四成,还得交税,七七八八算起来,每年收成的一半以上得上交。

他租了十亩田,年产粮才二十二石,各种上交之后,自己能留下大概十石。

他全家六口人,父母加妻儿,这十石也是勉强够吃。

一旦遇到天灾兵祸,那肯定会不够。

今天是麦田收割的日子,朴大勇和几户下户一起来到自己的田上。

除了小儿子年纪还小,朴大勇全家都出动了。

他站在田地里,只见四周都是像他这样的下户或奴婢,有些奴婢租金达五成,比他们还惨。

在田地的最边上,有好多家丁手持兵器,弓箭等在看着他们,严防他们逃跑。

没错,现在通州这边,高丽人逃跑严重,当地官员看的极严。

没办法,每年都有人到处传,铁州等五州宋人地盘生活好,税率底,百姓们都想逃向铁州等地,十年前就有大量当地人跑了,后来高丽人开始派兵看守,逃跑的抓到就杀,终于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但尽管这样,还是有人敢在晚上跑。

通州和铁州极近,像朴大勇这边的粮田,往前一百多步就是一条长河,河对岸就算铁州。

此时他们站在田地上,都能看到对面大量的宋人百姓也在收粮。

“看什么看,快收割,别想跑过去啊,抓到就杀。”就在朴大勇抬头看着西面时,突然有家丁对他厉声大喝,同时扬了扬身上的步弓。

朴大勇赶紧低头,他这片田是通州官员的,原本是公田,后被官员弄成了私田。

按高丽最早的税率,私田只有两成五的租金,但对方就要收四成,朴大勇没办法,为了活命,也只能接受。

很多奴婢都得付五成租金呢,再想想这边算是比较好,靠近宋军,没什么战事,一直太平无事。

南边时常有日本海盗出现,加上南边剥削的严重,地上豪强远离京师,税赋更高,。很多百姓想种田也没有田。

总比没田种好,朴大勇暗暗想着,低头开始做事。

他们全家收了一亩地后,立刻坐到边上休息,并开始补水。

就在这时,不远处来了好多大车,大车后面更是跟着好多兵士,家丁之类的人。

现场的百姓顿时纷纷扭头看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