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关灯
护眼

第872章 无意插柳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神武五年,大明放开海禁三年左右,江南地区工业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湖地区的商人闻风竞起,一年时间,由苏州到杭州的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新兴作坊小城。

其中,以盛产丝绸的吴江盛泽镇最为出名。

络纬机栌之声通宵彻夜,两岸丝绸牙行千百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布,俱到此上贩卖。”

纺织业已由简单的家庭手工业,逐渐转换成独立的手工业作坊,甚至发展出了部分手工业工厂。

手工业作坊的组织结构中有作坊主,由地主兼营工商业的资本家,也有脱离农业生产的机工。

他们的关系是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随即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雏形。

产业发展,最终确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由于工商业利润高,江南比较开明的大户,基本上把生产粮食的土地,改为种植可以出售的商品作物。

晋商,陕商,徽商等等商家,纷纷把经营土地的资金投入到商业中,在江南开设了众多绸缎、陶瓷等商铺。

各大小城市的工商业都比以前繁荣,先前种植水稻的土地,为了利益更大化,不少被改为桑田。

由于纺织出来的丝绸需要染色,有些不适合种植桑树的地区开始种植蓝靛。

安徽南部则种植红色染料茜草,这样一来,因纺织业的需要,又并催生发展了相关的染布业。

苏松一带的纺织业发展是逐步扩大,大量的丝绸和布帛通过徽州、苏州和山陕商人行销到海内外。

他们相互结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以太湖苏松为根据地,从而南走湖广,穿过岭南,漂洋过海,行销海外。

这一切的商业活动的开展,基本都是建立在江南的纺织业基础之上。

为此,各地的商人都在苏州建立了会馆。

如广东的岭南会馆、陕西的全秦会馆、山西的全晋会馆等。

另外,也正是由于商业活动的逐渐发达,商人们随身携带的大量资金旅途极不安全,于是出现了现代金融行业的雏形。

票号及相关异地汇款制度开始出现,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这一切都建立在神武皇帝改革开放基础上,当然开始也会有弊端,朱慈烺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正。

历史上明末工业也已经出现萌芽,可惜随着蛮夷东掳入主华夏而改变。

东掳政权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端压制政策,最终掐灭了明末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使华夏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原有的领先世界,开始封闭自守,逐步落后于西方,最终被西方所赶超。

在苏州吴江一片田园旁,站着五个年轻人,从衣着上看都是富家公子。

为首年纪轻公子大约十五岁左右,其他几人年龄稍长,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

少年看着眼前良田种满茂盛的桑树,表情上看不出喜乐。

但其中有位年轻公子却满面愁容,片刻后,他对为首公子拱手说道:

“陛下,如此良田却种植桑树,一旦发生严重天灾,大明子民又挨饿,国库虽然充裕,总不能无休止救灾,从而让商家获利!”

这几人正是南下私访的神武皇帝,左右站着侍卫沈云英和岳洋,另外二人乃是金陵四公子中的两位,方以智和陈贞慧。

朱慈烺此次南下特意带上方以智和陈贞慧,二人都是南方人,更了解南方风情。

当然,二人和神武皇帝接触并不多,朱慈烺也想让他们了解自己和新政改革的成果,让他们更加忠于大明。

刚才和朱慈烺说话的正是方以智,对方以智的说法,陈贞慧和岳洋三人也都很认同。

以他们的思想,良田只能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种桑养蚕乃是浪费资源。

这种情况,岳洋和沈云英不方便插嘴,陈贞慧沉思片刻道:

“陛下,臣认为方大人言之有理,好好良田全部被用来种桑养蚕,长久如此,粮价必然高涨,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这时岳洋终于可以说话了,他拱手道:

“大人所言极是,一路南下,发现粮价都有上涨,有的地方粮价已经长到两龙元一石。”

现在粮价和朱慈烺监国之前相比已经很便宜了,监国之初粮价最高达到十两银子以上。

土地改革后,粮价开始回归正常,一石粮食在1,5龙元左右,这个价钱在崇祯朝时无法想象的。

岳洋所说两龙元,实际上相当于以前二两银子一石,相比明初依然有些高。

当然,现在大明百姓生活水平和收入都普遍提高,粮价高于明初属于正常。

朱慈烺淡淡一笑:

“不怪百姓,这乃是贸易造成的,改革开放后,大明的丝绸极受国外人喜爱,大明商人个个都想赚大钱,煽动农民大肆种桑养蚕。

可是农民未必能真正受益,大部分利润都被奸商赚去,据可靠情报,奸商们为了多赚钱少交税,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这段时间以来,朱慈烺经常便衣在民间走访,对南方走私情况,已经有所了解。

大明海岸线那么长,如果想彻底管控走私。

不但地方官员要有所作为,大明海岸警卫队必须要发挥强大作用。

可大多海商和地方官都有千丝万缕关系,为了自身利益,肯定有地方官府懈怠,甚至睁只眼闭只眼。

对神武皇帝的说法,方以智和陈贞慧并不怀疑,神武皇帝麾下情报部门能力,无人可以质疑。

五人走进一个村子,在村口看到一个大爷晒太阳,五人走到大爷身边,方以智抱拳笑道:

“大爷好,打扰一下。”

大爷在躺椅上微闭双眼,听到有人问话,他缓缓睁开眼睛。

上下打量一番几人,发现都是有钱人,还以为是收生丝或者布匹的商人,嘿嘿一笑道:

“收蚕丝的吧?早卖完了,年轻人太懒惰了,下次早些来……”

方以智微微笑道:

“大爷,我们并非收购生丝,看到你们地里都种植桑叶,粮食够吃吗?”

“呵呵……”

大爷呵呵一笑道:

“当然有,神武大帝圣明,土地改革让家家都有田地,家人还可以去做工,怎么会没有粮食吃呢!

我们虽然居大部分田地种的都是桑叶,但每家都会留些田种水稻,足够全家吃到来年。”

try{ggauto();} catch(ex){}

方以智假装对京师方向抱抱拳道:

“东掳和流寇都被灭,现在乃是太平盛世,神武皇帝更是千古圣君!小生还想再问一句,除了农业税外,你们还需要上交别税赋吗?”

大爷满脸微笑摇摇头:

“不用,收生丝的大老板都交少量税,普通老百姓当然不需交其他税。”

说话时,他四下看了看,又神秘而炫耀的说道:

“我有个选房亲戚是做大买卖的,听说走私很赚钱,他们部分商品通过正规途径出海交税。

还有部分商品通过秘密途径出海,一分钱税赋都不需要交,听说一船物品能换半船白花花银子……

若你们没有门路,大爷可以介绍,生丝茶叶瓷器什么的,他全部都回收……”

大爷的话,并没有让朱慈烺等人感到意外,在此之前,都已经有所了解。

朱慈烺悄悄给岳洋使个眼色,岳洋急忙掏出两块龙元递给大爷,假装媚笑道:

“太好了,我们确实有些茶叶和生丝,就是没有门路出海,劳烦大爷介绍一下。”

现在不是海禁时期,出海并不犯法,有些事情不需要回避,南方走私也并不是什么大秘密。

朱慈烺主要想了解走私方式,这也是他来江南私访的目的。

大爷看到龙元,顿时眼前一亮,说实话,普通百姓家一个月都挣不到两块龙元。

岳洋两块龙元,从大爷那里拿到一个地址,顺利在南京秦淮河一艘画舫上找到张老板,并送上五百块龙元。

“在下陈元,他们都是晋商,经熟人介绍,想和张老板做笔生意。”

看到龙元,张老板脸上露出笑容。

他认为朱慈烺等人应该是生意人,如果不是有事相求,出手不会这么大方。

“想做什么生意?说说看,我不一定能帮上忙!”

方以智再次拱手:

“我们手中挤压很多茶叶瓷器,想挣大钱啊,听说老板有门路,如果能让我们货物顺利出去,利润四六分成,你六我们四,不知张老板是否愿意?”

张老板当时就心动了,可是他却不露声色道:

“哦,你们有多少货?小买卖赚不到多少钱的。”

方以智故意四下看看,才道:

“不瞒您说,我们有价值二百多万的货物!”

二百万货物,如果走私出去至少能赚五倍,就算均分也是一笔巨款。

虽然心里乐开花,可是张老板依然在试探:

“听口音,你根本不是晋商。”

方以智微微一笑:

“不是,在下乃是苏州人氏,他们是晋商,我们已经合作多年。”

“原来如此,要丑话说在前头,做这个生意风险很大,没有后台不要说赚钱,小命都可能不保,中间人要抽取两成利润,你们回去考虑考虑在回复。”

张老板叫来几个姿色不错的小美女,随后对众人笑道:

“今日还有事,明日在详谈,这几位美女不错,让她们替在下照顾各位一天,明日见!”

张老板这么说,朱慈烺他们当然不能说什么,毕竟有求于人家,立即表示同意。

离开时,低声交代一家丁:

“注意盯着,若不近女色,立即报告。”

“老爷放心。”

张老板走后,朱慈烺对几位说道:

“他们准备用美人计,你们不必有所顾虑,该出手时就出手,反正张老板已经付过钱。”

几人顿时一愣:

“这……这……这不好吧?”

岳洋端起酒杯喝了一口酒道:

“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只能被动献身,对吧。”

“嘿嘿……”

方以智和陈贞慧此时完全没有往日斯文,都跟着嘿嘿笑,作为江南文人,常年混迹宅秦淮河畔,他们岂能在乎。

可是身为女儿身的沈云英就尴尬了,她俏脸红彤彤的,低声道:

“陛下,臣妾……臣妾该如何?”

朱慈烺微微一笑:

“恢复女儿身陪朕……”

“这……”

沈云英的俏脸更加红了……

朱慈烺猜到张老板担心上面钓鱼办案,所以才有此举。

为了让张刘老板上钩,他毫无犹豫答应下来,反正不用他出钱。

“几位客官无聊吗,让奴家来陪陪你们……”

不久,五六个花枝招展的小美女来到几人面前,肆无忌惮将身体靠在他们身上。

方以智立即伸手拉过一个美女:

“有房间吗,本公子要消遣消遣!”

“当然有呀!相公跟奴家来!”

美女娇媚一笑,拉起方以智就走。

岳洋也半推半就,很快跟着一个美女出去,随后是陈贞慧。

两个美女当靠近朱慈烺,沈云英就露出女儿装,对两个美女挥挥玉手:

“我家相公有小女子陪伴,你们退下吧!”

朱慈烺看看沈云英,他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

几人离开后,很快有家丁跟过去,他们在外面悄悄偷听……

可并没有听到朱慈烺等人说话,只听到女人销魂的声音……

秦淮河是江南名妓名流才子官商集聚地。

秦淮河也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新时器时代,沿岸就人烟稠密,经济发达,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

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

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

朱慈烺穿越以来,一直忙于救国,忙于各种改革,从未光顾过秦淮河画舫,更没有见过大名鼎鼎的秦淮八艳。

没有想到今日居然在秦淮河画舫上和沈云英共度良宵,要知道沈云英在他身边两年多了,朱慈烺从未动过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