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怎么打,又是个问题。”上级领导陷入沉思。
就在他冥思苦想之际,匆匆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
但在看到上级领导之后,拿着文件的秘书便立刻停下步子,安静地等候在一旁。
直到夜风渐亮,他才忍不住小声地提醒道:
“领导,该休息了。”
听到耳边传来的声音。
沉浸在对战争的模拟和推演中的上级领导才回过神。
他摆了摆手,道:“今天我晚一点回去,你先去休息吧。”
每拖一天,夏国的处境便危险一分,所以必须尽快地找到解决方案。
“那我先和您说个好消息吧。”秘书望着他的眼神,便知道自己劝不动了。
平时的时候,他还可以劝劝。
但一旦有正事,谁来了劝都没有用。
“哦,什么好消息,是不是李暮又搞出了什么东西?”上级领导脸上露出一抹笑容,道。
他本来是没有心思听这些的。
可一想到和李暮有关,还是决定听一听。
毕竟每回这个年轻人,都能带给他和这个国家不一样的惊喜。
见状,秘书连忙汇报了一下今天在车研所举行的立项大会,以及后面秦风递交上来的建造方案。
他们那边讨论过后,最终的决定是暂时在车研所内让李暮研究半年。
然后去郊外兴建一处研究基地,把人都调过去,专供李暮的新式坦克研制。
如此一来,足够安全,也足够隐秘。
就是进去了不太容易出来。
在听完秘书汇报的前段,上级领导还是非常高兴的。
李暮既然说了夏国能造出超越M帝和老大哥的新式坦克。
他便相信其一定能够成功。
虽说时间长了些,但并不打紧。
有希望时,未来总是令人充满期待。
打个比方,就好像那段二万五千里的路上,忽然有个人跑来告诉他,49年建国的一样。
“倘若如此,那么现在开战,是不是并不合适。”上级领导心中微思。
只不过很快,他就将这个念头抛在脑后。
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战争不可能等到他们准备完善了再去打。
“领导,您看怎么回复秦风领导?”秘书等了半天,没有等到回复,小声地尝试询问道。
这件事情上级领导不点头的话,下面也没有办法执行。
闻言,上级领导回过神,想了想,道:
“建造研究基地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不过不能因此影响李暮的人身自由,将他拘束在里面。”
“新式坦克和战斗机虽然重要,但他还有比这些更加重要的研究项目!”
秦风交上来的计划他基本上是比较认可的。
只不过让李暮担任总设计师没问题,却不能按照惯例,将之长期留在研究基地。
否则影不影响李暮的个人情绪不提,恐怕下面的一堆研究所也会有意见。
……
次日,早。
李暮洗漱锻炼完后。
便开始在书房整理目前手头的研究计划。
新式坦克昨天刚刚开完立项大会,内容足够那些专家教授们消化几天,倒是不用急着过去。
比较重要的反而是宋文聪那边,12个钱五师介绍过来的人,必须重视起来。
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想将这批人留在京都。
宋文聪已经说过不提,黄之前等人,都是现在以及未来国内重要战斗机的研发人员。
有他们帮助的话,歼-10的诞生之路,无疑会轻松许多。
“还有电影工业的问题,回头得去和丘领导提一提。”李暮接着想道。
作为未来的文化输出主要手段之一,电影还能带来不菲的收益。
以前国内的孩子只能看外国大片,现在轮到国外的小朋友们看看夏国大片了。
……
一直在书房待到中午11点左右。
关建民从外面带回消息,说了宋文聪等一行人的事情:
“上面会再安排你们进行见面,时间由你来定。”
这个结果倒是没有出乎李暮的预料。
他想了想,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于是将时间定在了明天。
……
确定了时间之后,李暮便动身前往装甲兵科学技术院。
来到门口。
出示证件之后,便被警卫放行进入了院中。
往里走了没两步。
远远的便看到了朱雨生带着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人迎了上来。
一边走,朱雨生一边笑道:
“我就知道你今天会来,所以早早地便在这里等着。”
他昨天开完立项大会后,也算是对李暮的研究风格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以其雷厉风行的性格,必然不会耽搁。
车研所那边刚刚开完会——当时全场所有的专家教授听了半天满脸茫然的样子可十分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情况下,连着开会的概率并不大。
所以他便来了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这边。
“对了,给您介绍一下,这是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彭垄。”朱雨生继续介绍道。
闻言,李暮看向一旁的彭垄。
后者立刻上前伸出手,道:“李顾问,久仰大名了!”
“您客气了。”李暮笑着和对方握了握手道。
一旁的朱雨生插话道:
“李顾问,您先跟我们来,我们好好和您介绍一下这里。”
他心里还想着怎么把李暮拉到自己这边。
虽说秦风那里的态度十分明显。
但只要没有将事情落在文件上,那就还有可以操作的空间。
左右不可能昨天才开完会,今天就做完决定吧。
“参观就先免了,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昨天在立项大会上提出的125毫米滑膛炮的事情。”李暮直接道。
朱雨生愣了愣,然后看向身后的彭垄,道:
“既然李顾问有需要,彭所长,你现在就去调集所里的研究人员。”
“好。”彭垄重重地看着点了点头,旋即立刻转身离开。
做完这些,朱雨生才将目光转向李暮,道:
“李顾问,我带您去会议室。”
……
彭垄的动作十分快速。
10分钟左右的功夫,便带着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里几位武器系统方向的研究人员来到会议室。
简单地熟悉了一下人名之后。
李暮很快进入正题,看向彭垄道:
“不知道彭所长能否割爱,让他们跟着我研究一段时间。”
“当然,研究的地方目前应该还是在这里不会变。”
“倘若研究成功的话,也会有贵院的一份功劳。”
他说完后。
彭垄先是看了看朱雨生,然后道:
“李顾问您说的这是什么话,如果能对您的研究有帮助,此事自无不可。”
虽说人还没拐来便搭进去了一些,但只要能拉进和李暮的关系,那就是值得的。
不过他们这边三言两语决定了那些研究人员的去向。
让其反倒有些不乐意了。
一个40多岁的研究员站了出来,道:
“所长,这事儿您是不是应该问一问大家的意见。”
有人带头,其他的人虽然没有说话,但也纷纷表示了不满。
毕竟李暮的名气大是大,却和他们的研究方向无关。
让他们跟着其进行研究,这不是开玩笑嘛。
“意见,你们有什么意见?”彭垄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道:
“跟着李顾问研究,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到的机会!”
刚刚开口的研究员看了看李暮,然后郑重道:
“李顾问,我们不是在针对您,只是术业有专攻。”
“如果是计算技术方面、钢铁冶金方面,我们都完全信任你。”
“可这是坦克的武器研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
他的话虽然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冒犯。
然而确实只是在实事求是。
对于李暮,他们每一个人都相当敬重。
可敬重是一回事,盲目的相信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知道大家的想法,不过我希望你们能够我一个机会,来说服你们。”李暮笑着道。
他并没有在意对方的态度,反而相当高兴。
科学依据,需要的就是这种敢于质疑一切的精神。
“您请说。”研究员道。
既然李暮要解释,他们不可能不给面子。
毕竟朱雨生和彭垄还在一旁站着,眼睛都快被瞪了出来。
李暮道:
“我打算研制125mm的滑膛炮,并且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研究方案。”
他说完以后。
研究员并没有说话。
见状,彭垄着急道:“老张,你说句话啊,闷着做什么?”
“李顾问,目前我们主流的炮弹,是线膛炮。”张姓研究员沉吟了片刻,然后道。
火炮问世之初期,不论是前装炮还是后装炮,都是滑膛炮。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滑膛炮存在精度差、射程近的缺陷,为了改变这些不足,加上火炮技术、铸造技术的发展,在炮膛内壁上打造膛线。
这就是线膛炮,也是现在夏国59式坦克上装备的武器。
直到64年左右,M第和老大哥先后发明了可以通过炮膛发射的炮射导弹,才慢慢改变了这一情况。
不过直到70年代,线膛炮和滑膛炮之争,才以后者的绝对优势获胜告终。
虽说线膛炮固然有精度上的优势,但是坦克炮更主要的是强调穿甲性能,打得再准,无法穿透装甲防护,那还是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穿甲能力够强,即便精度不高,一发没打中,那就再来第二发、第三发,只要命中就能摧毁目标。
“不过这些,只有我一个人清楚。”李暮心中暗道。
想要说服对方,仅仅是空口无凭地说滑膛炮比线膛炮好是没用的。
他沉吟许久,然后才道:
“现在M帝的M-60坦克,装甲厚度达到了多少,您清楚吗?”
张姓研究员道:
“M-60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最厚的部分是火炮防盾,达到了178毫米,而前装甲则有110毫米。”
“你直接说吧,不用问我这些问题。”
“只要是您知道的坦克,我都能说出详细的参数。”
他研究坦克武器,自然对各国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如数家珍。
“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说了,您应该发现,现在的坦克装甲厚度越来越厚了吧。”李暮道。
张研究员皱了皱眉,道:“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其他研究员以及朱雨生和彭垄两人也是满脸疑惑。
李暮解释道:
“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便对武器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线膛炮虽然精度高,但是炮口初速小,威力不足。”
“这便对炮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只有研发新的炮弹,才能弥补这一弊端,否则即便动力再强,装甲再厚,也不过是会移动的靶子。”
在他说完以后。
张研究员陷入沉默。
良久之后,他才道:“可是研发新炮弹,也不一定要放弃线膛炮选择滑膛炮吧?”
“不,必须放弃,因为只有滑膛炮,才能满足未来我们要研发的炮射导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需要。”李暮斩钉截铁道。
线膛炮和滑膛炮,从来不是二选一。
只有后者,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炮射导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张研究员的目光变得微微有些呆滞起来。
前者他还有所耳闻,是老大哥57年提出的概念。
可是后者,就有些闻所未闻了。
其他的研究人员,也是满眼的疑惑和震惊。
“炮射导弹我先不多解释了,说一说这个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吧。”李暮微微一笑,道。
随后,他便简略地讲述什么了一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从常规的穿甲弹发展演变而来,而穿甲弹的威力取决于炮弹击中目标时的动能和炮弹材料的物理特性。
由于穿甲弹在出膛之后,弹丸的飞行速度会受到阻力和重力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速度,就要采用减小阻力的气动外形,根据物理学原理,细长的外形阻力更小。
由此后面便发展出了次口径穿甲弹,也就是为了让弹体更细长,弹丸直径比火炮口径要小,但是这样也存在着问题。
张研究员抬了抬手,示意自己有问题要问。
待李暮停下后,他询问道:
“如果采用您说的次口径方向,射程和精度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吗?”
不知不觉间,他的语气已经变得小心和恭敬起来。
毕竟单就凭李暮方才提出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就已经能够看出来,其对坦克武器的研究,有着极高的水平。
甚至可以说达到世界顶尖的层次。
“会,不过可以解决,用一个弹托把穿甲弹弹体夹在中间,弹体可以很细长,但通过弹托与火炮口径一致,当弹体出膛之后弹托自动脱落,弹体则继续飞行,这就是“脱壳”。”李暮解释道。
听完他的话,张研究员的眼睛越来越亮。
甚至还举一反三,道:
“如此一来,有了可以脱壳的弹托,弹体细长化的发展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至于弹头会渐趋细长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尾翼稳定来解决。”
“我猜的对不对,李顾问?”
张姓研究员的眼中满是兴奋与狂热。
如果这种穿甲弹可以成功,即便没有新式坦克,夏国的坦克也有了和M帝和老大哥先进坦克较量的资本。
动力落后,装甲落后,这些都不是问题。
只要能够击中一发,便能够直接报废敌人的坦克。
在战场上,足以令人闻声丧胆!
“说的很对,不过研究的难度也不小……”李暮继续说道。
说完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原理,下面,就该说一说挑战性了。
虽说M帝和老大哥没几年便将其搞了出来。
但夏国现在想研究,基础还是有些薄弱的。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研制难点,主要包括5个方面。
其一是制造工艺,需要高精度的加工和组装,且在设计和制造过程当中,充分地考虑材料的强度、弹头的形状和重量等因素。
以此来确保,在高速飞行的过程当中,穿甲弹能够保持稳定并有效穿透装甲。
其二是材料和性能,材料通常要用到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的高密度合金钢、碳化钨等。
其三是空气阻力,次口径穿甲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速度衰减较快。
为了提高初速并减少跳弹的可能性,需要在设计上进行优化,比如采用碳化钨弹芯和轻金属弹托的组合,以在撞击中变形,而弹芯继续穿透穿甲。
其四是测试和验证,穿甲弹的性能需要通过大量的测试和验证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包括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下的穿透测试,以及在不同装甲上的表现评估。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成本。
这五个难点,制造工艺、材料、空气阻力等等,其实都相对比较好解决。
只有最后一个,李暮只能遗憾的表示:
“一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造价大概在5w到8w块,这就注定了它不能大规模生产。”
在80年代,尾翼稳定穿甲弹的造价能达到6w到7w,这还是在技术工艺相当完善的情况下。
夏国想要搞出来,在生产的初期,很难便宜得下来。
相对于这个年代他们主要使用的几百块到几千块不等的穿甲弹,这个成本价格不可谓不高。
只是不待张研究员说话。
一旁的朱雨生便抢先开口道:
“李顾问,价格不是问题,别说是8w,就算是18w,28w,只要能一发打爆敌人的坦克,那就值这个价!”
他刚刚听到李暮说出成本的实话,确实吓了一跳。
可不能只看成本,还要看效果。
一旦他们的坦克装备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战场上那就是阎王点名,只要打中,那就能瞬间报废一辆坦克。
院长彭垄也兴奋跟着道:
“朱主任说得没错,炮弹再贵,还能贵得过坦克不成!”
“有了这种穿甲弹,就算其他方面落后了一些,我们的坦克也足以和M帝和老大哥任何一款坦克抗衡!”
“当然,我相信李顾问您造出的坦克,绝对能够跻身世界一流的水平!”
两人都对李暮所说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甚至若非时机有些不太合适,他们都想提议让李暮先改良一下59式,尽快让其具备装载这种新式穿甲弹的能力。
“您二位过奖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可能,能不能实现,还不好说呢。”李暮淡淡一笑道。
就在他话音刚落下的时候。
一直沉吟的张研究员终于开口道:
“李顾问,请您原谅我先前的失礼,武断地认为您不具备研制坦克武器的水平和能力。”
“如果可以,我想正式加入您的研究团队,参与研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D弹。”
“我会尽我所能,协助您进行研究,为我们国家打造出能与M帝和老大哥抗衡的坦克武器!”
在他说完以后。
后面的研究人员们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李暮的团队。
见状,李暮笑了笑,道:“感谢您的认可,不过不用道歉,都是为了国家,我能理解的。”
他还没有这么心胸狭隘。
换做是他,也不可能轻易地相信自己。
“那我们现在便开始吧,我还想听一听您对炮射D弹的想法呢!”张研究员高兴道。
李暮看了看朱雨生一眼,见其没有意见,也没有反对,继续说起关于炮射D弹的研究思路来。
……
炮射D弹的发明时间大约在50年代末期。
在这个时间点,M帝和老大哥几乎差不多一块研制出了“橡树棍”坦克炮射D弹和“红宝石”坦克炮射D弹。
然而早期的炮射D弹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包括发射装置复杂、射程和精度不足、易受干扰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老大哥的“红宝石”炮射D弹,由于其空心装药,战斗部威力并不理想,且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也非常容易被干扰,所以最终并没有能够成功。
而且由于D弹的价格实在是昂贵。
在80年代以后,炮射D弹便被西方国家逐渐放弃,转而去发展坦克火控系统和先进的光电传感器。
也就只有老大哥,还一直在坚持研制。
当然,也不是说研制炮射D弹没用。
在70年代的时候,M帝用M-602A和“谢丽登”发射的“橡树棍”D弹,能够精确地击中2000米的实验坦克,超过了当时主战坦克的直射距离。
至少在二三十年内,炮射D弹的战场威胁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李暮虽并不打算在其中投入太多的精力,但也还是要去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