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歇道:“在梦中,昊天上帝把华夏大地,还有四周的山川地理、各地势力告诉了我,我凭着记忆画出来。”
李左车道:“大王,可否画一份给臣,无论是作战还是了解天下情况,这地图都很有用。”
赵歇先点点头,再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东胡所在位置,问道:“李爱卿,你认为是匈奴势力大,还是东胡势力大?”
李左车道:“臣曾听过,连冒顿都怕了东胡。”
在这个时空里,只要对塞北近期情况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匈奴单于冒顿惧怕东胡王。
只有熟悉历史的赵歇知道,冒顿是在向东胡示弱而已,现在离东胡政权灭亡的时间不远了。
李左车又道:“以往,匈奴屡屡南下侵犯,根据以往赵国和秦国跟匈奴交战情况来看,匈奴实力不弱。东胡虽曾南侵燕国,但据在这方面记载来看,东胡骑兵战力似乎不如匈奴。臣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冒顿一种策略。”
军事能力强的人就是不一样,很快能看出内在情况。
李左车再道:“塞北草原有诸多部落势力,以匈奴和东胡最强大。若冒顿能打败东胡,其他部落恐难幸免。若整个草原被匈奴统一,对华夏会是极大的威胁。”
赵歇点头认同,说道:“这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寡人要做的,是争取从塞北部落中获得利益。塞北马匹,耐力好,不畏严寒,比中原马好上不少。我们要发展骑兵,需先有良种马匹,再大规模培育。昊天上帝跟我说过,冒顿在不久后会突袭东胡,将其消灭,继而再一统草原,还会打败月氏国,向西域扩张。”
李左车惊呼道:“冒顿竟有如此野心!”
赵歇道:“所以,我们要趁东胡未被匈奴吞并前跟其交易,购买大量战马和育种的公马母马。”
李左车问道:“大王,昊天上帝可曾说过冒顿发兵东胡具体日子?”
赵歇摇头道:“他未曾提及。寡人何时会做梦?何时能梦到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又会如何指点我?这皆是不确定的事。”
将神仙托梦解释成不可控,才不会给臣子造成凡事皆可依赖神仙的心理。
赵歇再道:“我们要尽早夺取燕国,跟东胡联系。李爱卿,兵部各项事务,必须以最快速度上轨道。”
“上轨道?”李左车一怔,他是首次听说这词语,赵王偶尔会说出他闻所未闻的词语。
赵歇先解释一下,再道:“一个月能否上轨道?寡人要尽快拿下燕国,需要你领兵出征。”
按照他的看法,虽然韩信练兵需要时间,但不能确保期间汉军和楚军就绝对不会来犯,在赵国现役十一万余军人中,不能抽调太多兵力用于北征燕国。
燕国人口约一百万,现在正处于乱世,燕王臧荼保持着六万常备兵力,如果情况不对,还能再征召几万人入伍。
而赵国要在短时间内出兵,只能抽调三四万兵力,只有由李左车来统领,才有较大胜算。
try{ggauto();} catch(ex){}
虽然赵歇在现代的时候,对古代历史和军事都有深入研究,读过不少古代兵书,但毕竟只是理论。出兵燕国,不能扩日持久对峙,必须快速解决,如果久拖下去,刘邦甚至项羽都有可能会干预。赵歇可不能冒险亲自领兵,他没有交学费的资本。
赵歇道:“臣全力以赴,应当没问题。”
他又再说了关于出兵燕国的看法,跟赵歇看法有很大相似之处。概括来说,是既要快速解决,又不能抽调太多兵力参战。
“大王,若要做到快速拿下燕国,须避免逐个夺取城池。燕山以南地势平坦,可派骑兵突袭,直插燕国都城,只有先拿下燕王,才能迅速解决战事。具体作战方案,还需要再进一步了解燕国情况才能定下来,若能派人潜入燕国打探消息,或许能找到有利时机。可从燕国大臣着手,看看有谁贪财,以钱财贿赂之。”
李左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但还需派出信得过的人前往燕国才行。
赵歇想着朝中臣子,似乎没有合适的人。
在两人商议时,有画师按照赵王要求,将大地图一模一样画一遍,画好一副大地图需要时间。
在地图画好之前,两人在书房继续商议着,都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才能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占领燕国。
在夺取燕国后,燕国臣民都会成为赵王的臣民,燕军士兵会被整编为赵军。赵歇既不希望扩日持久大战,让赵军和燕军损失过大;也不希望刘邦和项羽介入,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
如果没有有效办法,即使骑兵快速抵达燕国都城-蓟城,因缺少攻城器械难以攻城,而携带攻城器械北上的大量步卒,必定会在被燕军发现,难以在短时间内赶到蓟城。
即使步卒赶到蓟城,亦不可能立即能攻陷,期间燕国其它地方兵马必定会赶来勤王,势必演变成大血战。
想来想去,赵歇只能想到唯一办法,那就是在蓟城布置内应。
时间已到了亥时五刻。
李左车道:“大王,臣想到的办法是,在蓟城布置内应,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派熟悉经商的人假扮商人,派出商队前往蓟城,以善战和善于反应的士卒扮作随从;第二,是收买燕国重臣,先看看有谁能被收买,被收买的人有什么势力,再进一步行动。”
在战国时期,虽然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但还有许多人是流动的。比如商人、读书人。
无论是去收买敌国人员,还是假扮商队,都需要有合适的人选来完成,只能先物色好人选。
画师将地图画好之后,李左车带着地图回去了。
赵军整体素质不如由韩信训练的士卒,李左车这几天都在写过详细的训练大纲,预计在明晚写好。
李左车在临走前表示,后天会将练兵纪要给赵歇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