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天地情道

关灯
护眼

七、天师道(正一教)简介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天地情道!

七、天师道(正一教)简介

正一教为道教分支,其前身是五斗米道。正一教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响应。

张天师捉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明人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法师之一便是张天师,而笔记中记载张天师捉鬼的故事也极多。故乡有座名谓“祥云观”的道观,是元初濮鉴建造,原名玄明观,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为避康熙玄烨讳才更名“翔云”。据说当初香火极盛,但我看到时就只剩了一个山门,还有两只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拉倒的石狮子。山门是用条石砌成,正中有条裂缝,老人说那就是张天师路过此地时与观主张和斗法失利,一怒之下用法剑砍出来的。虽然我看不出哪有剑砍的痕迹,但听到这故事却让人大为神往,几乎信以为真,因为居然还有事实佐证。在笔记中,天师和法官向来以“五雷法”降妖伏魔,清人袁枚《续子不语》有《朱尔玫》一条,谓康熙间有术士朱尔玫以邪术惑人,号称神仙,名重京师。某次与张天师斗法,朱尔玫将茶杯抛在空中,仿佛有人捧着,竟不落下,而张天师亦掷一杯,则张杯停于空中,而朱杯落矣。“或问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腾空,则妖狐逃矣。’”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所杀,道教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寇谦之出身于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信奉天师道。他自幼学道,后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其传道地,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他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贤是举”并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并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展有着重大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形成的。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清代、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戒律:主要要求教徒不能酗酒、杀生、淫盗。教徒必须在一定的时候到治所集会,听讲“科禁威仪”,回家向家人传达,共同遵守。

张道陵为天师道创设了二十四治,也就是24个教区。

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

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下治八品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治。

当时的地理分布为:

所在郡名称

蜀郡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葛贵山治

广汉郡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

遂宁郡涌泉治

犍为郡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

越巂郡蒙秦治

巴西郡云台治

汉中郡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

成都南门左主簿治、玉局治

雒阳北邙治

每个治由“祭酒”主持教务,称为“都功”。其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而阳奔驰则为二十四治之治,“都功”由张天师担任,因此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治乃行政概念,并非按地理划分,例如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移而改变。

正一教和全真教明显的区别在于:

正一教受中国传统巫术影响很深,宗教仪式中存在大量符箓念咒,降神驱鬼等内容。而全真教则以内丹为主,基本排除了巫术的影响。正一教的道士不必出家,而全真教则在道教史上创道士出家,从此以后,全真教道士必须出家。

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在义理和修行方法上都有不同。道教全真道和正一道的主要区别:(1)全真道:创建时间:金末;主要经典有:《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孝经》(主张道、佛、儒三合一);主要特征: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戒规: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传播地区: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及北方地区道教属全真派。(2)正一道:形成时间:元代;主要经典:《正一经》;主要特征: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戒规: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传播地区: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