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长公主不想死

关灯
护眼

30.第30章 大胆念头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长公主不想死!

一年到头就这么几天清闲的日子, 顾铮放着好好的假不休, 特意跑到报社里来帮忙,固然是因为对这件事抱着很大的兴趣,更大的原因,却还在主持这件事的人。

一开始贺卿问他那个重物落地的问题时,顾铮并没有太过在意, 只以为是她闲着无事胡思乱想。

但越是深究这个问题, 就越是觉得其中暗藏天地至理,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得出来的。

后来他对贺卿提起自己思索验证之后所得的答案时, 虽说的内容已经超越这个时代许多人的想象了, 即便是读书人也未见得全然能够接受, 可贺卿面上却没有多少惊讶之色,好像那些结论都是理所当然。

顾铮一向敏锐,那时就已经对贺卿起了疑心。

不过说到底不是多大的事, 也没有深入追究的必要, 所以他就暂且将此事放下了。只是贺卿又是写书,又是要办报纸, 哪一件行事都不像普通后宫女子, 由不得顾铮不在意。

当时贺卿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科学”这个词, 就像是这一门学科早已存在于她的脑海之中。

顾铮对这位全然不像个皇室公主的无上真师, 以及她脑海中的那些新鲜东西十分感兴趣,这才能够拨冗前来, 在贺卿身边仔细观察她。

也不能说贺卿不谨慎, 但她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少了, 至少在顾铮这种狡猾的狐狸面前,几乎无法掩饰自己的异常。所以这么一段时间接触下来,顾铮已经可以确定自己的猜测。

说不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顾铮心中,过了最初的震惊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欢欣鼓舞了。

对顾铮来说,这个时代能够说话的人太少,能够跟得上自己思想的人更少。

虽然他享受这种独自探索前路、深究天人之理的过程,但偶尔也会想要找个人说说话,交流自身所得。

但谈诗论文还好,一旦说到那些可以称得上离经叛道的,大多数人不会赞同的想法,便总免不了引来一规劝,叫他不要为这种歪门邪道的事移了性情。

年纪越长,越是将本真的自己深埋起来,变成那个世俗眼光之中最完美的顾铮,他以为自己已经将那些念头都放下了。

如今现这世间真有这么一个人,能够懂得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知道得比自己还多,他心里却像是忽然打开了一扇门。原本以为走到尽头的路,又有了新的征程。

令人振奋。

所以对贺卿要做的这件事,其实顾铮并不十分看好,但他却愿意尽一份力,让她把事情办得更漂亮些。

而且细细思量,对顾铮而言比较艰难的事,从贺卿的角度却未必如此。读书求学,归根结底不过是那句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所以一切能够帮助自己做官的学问,才能称之为显学。

顾铮固然可以依靠自己权臣的身份,让天下士子对这门新学科趋之若鹜,兴盛一时。但其实细究起来,贺卿身为公主的身份,比他更适合做这些事。

即便是不得宠的公主,她也代表了皇室。

而古往今来,世间之事总脱不出那八个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顾铮的脚步忽然一顿,停了下来。

附近正好有一座石桥,上面雕刻了数量不少的石狮子,这会儿正有人用缎带彩绸妆点这些石狮子,引得不少人聚过来看热闹。人群吵嚷喧闹的声音远远传过来,顾铮转头四顾,见四处都是安居乐业的模样,不由轻轻摇了摇头,暗道莫不是疯了。

在刚刚那一瞬间,他脑子里甚至冒出过一个非常大胆的念头:若是贺卿能够左右乃至执掌朝政,只怕天下人都要学这“科学”。

他又不免想到之前贺卿做过的那些事,说起来,她跟其他争权夺势的人多少有点不同,看重的好像并非权势,而是通过权势能够做到的事。这一点尤为难得,因为即便是许多朝中重臣,也未见得能看清楚。

但是在清醒过来的瞬间,这个念头便立刻被顾铮自己剔除了。

这种想法太危险了,与他一贯的政治主张完全相悖,根本不能多想。

再怎么可惜,也不能因为她而影响自己的大计。顾铮摒除杂念,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之后,才重重地出了一口气,重新迈开步子往前走。

……

天顺四年正月十六日,灯节尚未结束,整个京城从上到下都还沉浸在过年的余味之中时,一份名叫《自然》的小报,开始以一种并不张扬却十分迅速的态势,传遍了整个京城。就连不读书识字的百姓,也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引得读书人们个个都在议论。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贺卿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事先的各种准备自不必提,报纸印出来,正月十五这日便借着节礼的由头送到了重臣高官,文人雅士的府上,制造出了不小声势,再加上顾铮的噱头,这才能够让京城的学子们踊跃掏钱购买。

顾衡并没有突兀地去讲那些别人不懂也不在意的东西,而是巧妙地从各家学说中生开去,最终引出这一门新的学科,让它看起来像是与读书人上千年来所学的东西一脉相承。如此,接受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然而《自然》的势头还没有降下去,正月二十日,又一份叫做《科学》的报纸问世,而且头版头条驳斥的就是顾铮表在《自然》上的那篇文章,立场鲜明地将科学从各家学科之中独立出来。

这两篇文章一篇老成持重,有理有据,一篇却言辞锋利,咄咄逼人,风格与用语习惯截然不同。要不是顾铮亲口承认,贺卿都不敢相信这位大人能把自己精分成这样。

《科学》报上,顾铮用了“他山之石”这个笔名,果然没有任何人看出来这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人的手笔,而是顺势分成两派,掐了起来。

掐架这种事,总是需要论据支撑的。尤其是读书人,必定要引经据典,连篇累牍,才能把自己的立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得不化被动为主动,去平日里不屑一顾的故纸堆中翻找可以利用的内容。

平日里他们写文章争执,还需要各自去找合适的场所为自己宣扬,如今有了现成的战场,于是两间报社的投稿箱几乎被挤爆。

贺卿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以如今的技术实在很难办日报,但她最终还是定下了五日一刊,就是为了紧追热点,引领潮流,成为京城文人士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再由上而下地影响整个大楚。

在这个慢节奏的时代,这场由贺卿和顾铮刻意引导,京城士子们广泛参与的论战,可谓是吸足了眼球。

京城百姓们喜爱追逐潮流,报纸的销量也一再刷新。这份花销对于平民之家并不容易承担,但他们总有自己的办法:或是一条街巷凑钱买一份,或是去订购了报纸的茶楼酒肆蹭听说书先生讲解。

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藩王陆续入京。

登基大典的日子,也快到了。

报纸上的论战虽然并没有被放下,但毕竟没那么新鲜了。而登基大典,却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自然值得一论。

不过,在本朝,这也算不得太稀奇。只要年纪超过二十,都经历过了两次登基大典,因此面对这第三次,自然也显得十分从容,配合着官府的要求,将各项事宜一一准备妥当。

贺卿早就知道藩王要入京朝贺,但是一直忙着报纸的事,也腾不出精神来关注。要不是如今报社那边已经走上正轨,几个月间也从热心此项事业的年轻学子之中招收了一批人才进来,她连登基大典都快顾不上了。

累自然是累的,但是就连多日不见的张太后,见了她的第一句话也是,“真师瞧着精神了许多。”

何止是精神,简直像是意气风。

跟在宫中束手束脚不同,报社里的事情,全都是贺卿自己一言可决之。虽然她并不怎么喜欢搞一言堂,但毕竟是主事者,心态和在宫中时不可同日而语,自然也体现在了外部精神面貌上。

听到张太后这么说,贺卿才意识到自己或许过于张扬了,她连忙掩饰了一下,笑道,“我一介闲人,又不必为什么大事愁,精神一向不差。”

寒暄了一会儿,张太后才终于切入了正题,“有一件事,我存在心里不知能与谁说。思来想去,也只有来问真师讨个主意了。你一向待我们母子亲厚,切莫推辞,将来陛下长大了 ,也必然记得真师的恩情。”

这话就说得重了,贺卿虽然知道不会是什么简单的事,但话说到这里也无法推辞,只能硬着头皮道,“我能力有限,却也愿意尽心竭力,太后娘娘但说无妨。”

生产之后,邱姑姑就回到了太皇太后那边,张太后本人有了底气,坤华宫里用着的便都是自己提拔上来的。即便如此,她也屏退了众人,这才压低声音问,“听闻正是真师向太皇太后提议,为吾等查验孕事,可有此事?”

“是。不过也是太皇太后明察秋毫,太后娘娘福泽深厚的缘故。我不过白说一句话罢了。”贺卿道。

张太后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抬起头来逼视着贺卿,“哀家还听说,在那之前,朝中已经推举出了数位可以承继大统的藩王,想来也不会有假?”

贺卿眼皮一跳,终于知道张太后如此大费周章,是为什么了。

藩王入京,自然也包括了那几位被推举过的。

他们自己是否知情?他们身后是否还有推手?如今新皇已经诞生,登基大典在即,这些人可曾死心?藩王入京朝贺,是否存了别的心思?

这些问题,别人可以不想,张太后却不能不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