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领导读了好半天上报的内容,才明白过来具体发生了什么。
“原来说的只是影像……”
“突然间出现了立体影像,确实是个大发现,嘶~~”
事情仔细一琢磨就知道重要性,二十一世纪通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但要说构建立体影像,就连理论都没有完善。
这主要因为投影需要媒介。
比如,市场上一些投影仪,或者其他一些灯光投影的设备,都是需要借助于平面,才能把镜头映射上去。
因为空气中是没有反射媒介的,就很难真正呈现出立体影像,最多就是以灯光的形式照耀出来,技术难度倒是不高,但是非常的复杂、成本也会非常高,根本是得不偿失的。
现在突然间出现的立体影像,肯定和反重力、空间的研究有关系,因为是突然间出现的,并没有刻意去做影像录制之类,技术性来说肯定相对简单。
但是,想要破解其中的奥秘,却非常的不容易。
“还是要靠赵奕,靠理论组呀!”
“这绝对是个全新的东西,肯定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持。”
“反重力研究确实是个新方向,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新发现,也许几十年内就可以颠覆世界了。”
高层思考着觉得,必须要给反重力组更多的支持。
现在不仅仅是核聚变、军-事方面的研究了,牵扯到通讯、信息交换方面的技术,未来会让世界科学发生重大改变,现有的架构很大程度上会被颠覆。
这才是赶超机会啊!
与此同时。
反重力团队内部正在进行讨论着影像问题。
高层领导能想到,他们当然能也能想到,所看到的影像,肯定是和反重力、光子排列等有关。
“也许是一种未知的空间波,也许是建立了空间点的连接。”
“物质大小,粒子的多少,对空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整个影像。”
“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和空间有关的震动、波、射线,都不受光速限制。如果真有一种全新的空间波,我们在地球上,碰巧也能看到宇宙其他地方的影像。”
“但是,很少见,好多传闻就是ufo,ufo是否存在不清楚,但不可能每次空间影像都是ufo。”
赵奕也是基于概率的逻辑进行推断。
反重力团队确实做的是空间研究,但半个地球都被光所覆盖,哪怕只是概率上来说,某种情况下能接收到空间影像,在考虑空间相关的传递不受光速限制,地球上就会经常看到宇宙各处的投影。
事实上,并没有。
所以,他更倾向于是两台反重力装置之间,恰好产生了某一种共鸣,建立了一种暂时不能理解的空间连接,影像就通过空间连接映射了过来。
那么想要研究这种连接方式,还是要从当时的设备工作状态、高能光束的排列、影像产生的位置等等方面,去进行仔细的对比、判断。
于是董利华变成了调查配合人员,他需要指出自己的站位,而且需要很确定的站位。
他蹲在中心的控制室里,还努力做着指挥,有专人人员用专业设备,找着他的脚印。
门前一群人都在看着,还有的正在回想着,“董主任,应该是站在那边,主阀左侧。”
“我记得是这样。”
“对了!”
“我好像见到了他抹裤子的动作……”
“具体是哪里?”
“……”
董利华心里的郁闷,全都蕴含在了眼神里,他扯着嗓子喊了句,“能不能别提抠鼻子?”
“……”
一群人眼对眼的。
阮文烨可不怕董利华,他哈哈笑道,“老董啊,这次你也算流芳千古了。咱们做反重力研究是最前沿的,是会改变未来的先进技术。”
“你想啊,你抠鼻子成为影像这件事,已经作为机密上报。以后某一天也肯定会被公开呀,没准还会写进教科书里。”
“你不就是流芳千古啦?”
“咱们国人讲求一个,此后千古留名,恭喜,你已经做到了!”
董利华咬牙切齿的看着阮文烨,从牙缝里挤出话音,“放心吧,阮教授,你也跑不了,你也跑不了。”
“怎么?”
“机密文件有两份报告,还有当事人的复述,我的复述力提到了你,把你被吓得尿裤子的事情说了。”
“……”
“……”
一群人看见了阮文烨。
阮文烨的脸色一片通红,他仔细想想都觉得,自己大概率会遗臭万年,董利华也就是抠个鼻子,抹在裤子上也可以被理解为‘实验环境恶劣’。
他呢?
百年以后教科书上会不会这么写,“在苛刻的研究环境下,反重力团队有了重大发现。身为团队负责人的董利华,不畏风险在控制室亲自做指挥,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不拘小节的影响,映射到了另一台反重力装置的中心。”
“另一边,某阮姓科研人员,试图触摸董利华的影响,结果当场被吓得尿了裤子……”
阮文烨越想黑就越黑,他赶紧说道,“不行,我一定要找领导,改一下记录的内容!”
“这不行啊!”
“老董,你也太坏了,这是要把我坑惨了……”
旁边一群人都笑了起来。
很快。
大部分数据都收集好了。
接下来就是理论组去研究数据,包括映射影像的具体大小、方位,也包括控制室内的监控视频,视频上能看出很多东西。
比如,时间。
两台反重力装置的控制室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董利华的动作时间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的延迟,最少设备是分析不出来的。
“从这里就能知道影像传输几乎不需要时间,是直接建立的连接,中途并没有数据分析之类……”
“画面是完全一致的。”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是,两台反重力装置在那个时间点的功率,并分析具体的强度,等等。”
“我们需要做共性研究,看看有什么完全相同的点……”
这是关键。
空间建立连接肯定是需要条件的,只是当时的场景、环境,恰好激活了建立连接的条件。
团队的所有理论工作人员,全都开始做数据对比,研究装置当时的相关性,赵奕交代的工作就是,让所有人发散思维,把能想到的可能都记录下来,不管是再离谱的可能,都要做详细的记录。
try{ggauto();} catch(ex){}
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条件了。
因为有《因果律》的效果,任何的可能说出来,赵奕都能够知道是否正确,排除绝大部分错误的,留下正确的作为条件,条件更充足一些,就可以使用《联络率》,解析出影像发生的原理。
同时,赵奕也在不断的研究,他还有一个研究的能力--
《相关率》。
从各种条件中使用《相关率》找寻共同点,对他来说是很容易的,但他得到的信息都是外在的,和空间底层理论没关系。
他也只能把这些共性告诉其他人,让他们一起去发散思维,思考链接方式的可能性。
团队,确实很重要。
如果是让赵奕自己去发散思维,像完成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
当人数多上一些的时候,哪怕三个人想到一个条件,加起来也是非常多的条件,解析速度自然就会变快。
两天后,赵奕把张祁灿、黄钟,以及理论组的其他人,都叫到了反重力团队这里,一起对莫名出现的影响进行研究。
张祁灿、黄钟都是理论专家,他们在底层理论的能力,超过了其他所有人,因为有理论基础的支持,他们想象出的内容,成为条件的可能性更高。
同时,赵奕也是查看一下理论组的工作进展。
之前理论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原来完成的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一边让更多的人更容易理解空间阻隔原理,就能有更多的人参与研究,而不是只靠理论组的几个人。
任何的科学都需要很多人一起研究,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全面,一个全新的方向更是需要,大量理论、技术相关的人才。
之前反重力理论研究的门槛儿太高了,只是想卖过,门口都需要顶级数学家水平,而且还必须是粒子数学方向的数学家。
比如,周立。
赵奕考虑过让周立参与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周立完全不懂,好多基础都要重新学习。
这肯定不行。
周立已经在国内有一定的名气,偏微分方程的构建工作,有好几个被国际认可的成果,他还是理学院的‘支柱教授’,甚至有资格去评选院士,只是因为研究方向不同,他就根本无法做空间阻隔相关的研究,可想而知,空间阻隔相关研究难度有多大。
理论组的工作就是把底层的基础进行总结、归纳,做一系列的基础定义,就类似于牛顿定理那样,后来的人想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并不需要定理是怎么来的,只知道定理并加以应用,就完全可以了。
这个工作到现在,成果还是有很多的。
理论组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总结归纳工作,赵奕仔细查看了工作报告,发现自己也不能做的再好了。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思维逻辑模式,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样,感觉一下子就能理解的东西,普通人要转好几个弯儿,甚至做详细的运算才能理解,所以他并不适合做这个工作。
在看了理论组的工作报告后,赵奕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想着是不是去撰写一本更基础的教材。
虽然总结归纳后的反重力原理,确实相对简单了许多,但入门的门槛还是非常的高,好多的定义、定理,简单理解都不容易,必须要有更加基础的知识。
其中牵扯到了粒子的边界理论、弦理论、能量理论,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高深数学知识,甚至还需要弄懂质量点构造的问题。
这个门槛就实在太高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把这么多东西全部弄懂,普通的数学理论工作者,最少都需要几年时间。
如果撰写出一本只和反重力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等于是把所有相关的基础,都放在同一本书里,其他无关的内容则被排除,就肯定会简单许多。
“这个想法不错啊!”
“等撰写好了以后,就先给国内专业的数学研究机构,后续也许还能卖到全世界……”
“反正只是基础,更何况,反重力基础理论已经是公开的,基础的基础,让更多人学习,能够参与相关研究,也算是给世界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吧?”
赵奕仔细思考着。
现在还是继续研究影像映射问题,同时,反重力的技术组则是在做Z波的实验工作,相对于新发现的影像映射,Z波已经可以进行控制,就可以直接做技术性研究。
比如,未来用于空中堡垒的方位或攻击手段。
Z波能穿透物质,绝对是无法防御的,只是应用场景方面,还需要仔细的思考。
同时,技术组还在研究,怎么能‘存储’Z波,以及如何增加Z波的威力,提升对Z波出现的控制,等等。
很快。
两个星期过去了。
中途赵奕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大部分都是研究人员的奇思妙想,总结在一起条件完善了。
他迫不及待的使用了《联络率》,顿时对影像映射有了全新了了解,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了一种空间链接,链接方式是空间吸收能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共振’。
空间链接以空间为媒介,等于是跨越距离直接打通,但还是有限制的,链接距离和吸收能量的速度有关,吸收能量速度越快,链接距离就越远。
但是,链接距离对于吸收能量的要求并不高。
比如,以反重力装置开启空间罩的功率来说,差不多足可以链接十个天文单位外的空间。
千米。)
换句话说……
如果火星上存在一台同频率、功率的装置,就可以轻松和地球上的装置建立空间链接,并及时的进行影像传递,根本不需要任何时间。
空间共振的需求是空间吸收能量的排列与反排列,但能传递的只有无质量粒子,能用肉眼看到的,就是以光子反射构成的影像。
“那么,声音呢?”
“因为声音是以震动为媒介,并不是纯粹的粒子,就和带质量物体一样,根本无法传递过去。”
“只是影像……”
“但是结合现有的信息传递技术,也可以有很多应用发展吧!”
赵奕仔细的思考着,他是负责研究理论技术,具体技术未来会怎么去运用,和他的关系就不大了。
但是,这项新的影像传输技术,毫无疑问会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想要发展必须公开出来,让更多的企业、团队参与研究,才能发展应用到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