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坤宁

关灯
护眼

第203章 破罐破摔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坤宁!

第203章 破罐破摔

九月底十月初, 是秋末才入冬的节气。

只是济南毕竟已在淮河北, 天气几已经和南方的冬天一样冷。

姜雪宁这两年来大多在南方度过, 已经许久没经历过这样干燥 、寒冷的天气, 乍又遇到, 还有些不很适应。随同谢危一道盘桓在济南府的这段时间, 连出门看个热闹的心都没有, 全窝在了屋里。

她身体恢复起来很快。

毕竟在山中那段时间虽然过于紧绷,可被谢危背回来的一路上就睡了个好觉,醒来后身子虽然虚, 可大夫调养得好,没两天就跟普通人一样活蹦乱跳。

谢危却着实有一番折腾。

那周大夫说是在雪地里走久了,腿脚有冻伤, 短时间内最好不要随便下地乱走。又有见着煎好的药时不时往屋子里端, 大夫背着药囊带着针灸,推拿活血。

直到第六日, 姜雪宁偶然推开窗, 才瞧见他站在了走廊下。

谢危毕竟是皇帝近臣、朝中重臣。

打他来到济南府之后, 山东省的不少官员都跑来拜谒, 他也完全跟在通州时似的来者不拒,对人却分毫不提自己要去边关的事, 反而说路上是遇到了不明人的截杀伏击, 责令济南府与沿路各省严加追查审问。

谁会对此起疑心呢?

自然是各省回去彻查此事, 只疑心是天教作乱,并且立即如实将此次的事情上报朝廷。

姜雪宁有时候都不敢想:果真不愧是将来能血洗皇宫的乱臣, 这种冠冕堂皇、胆大妄为的事,他竟然也敢做,而且因为前期的借口找得好,根本都不会有人怀疑他。

可怜这些个官员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哪里知道,这位圣人似的谢少师,根本就是心怀不轨的反贼呢?

重新出得门来的谢危,气色比起她去看的那一日,似乎又好了许多。墨只用一根乌木簪束了,大半都披散下来,身上也是轻袍缓带,只那雪似的道袍简单到了一种返璞归真之境,反衬出一种不染浮华的清净。

是种静逸的风流。

她瞧见他时,他也朝这边看了过来。

姜雪宁眨了眨眼,现在都还记得自己醒来那日去看他时所遭遇的“套路”,心里是又懊恼又怵,纠结于自己要如何与对方保持距离的事情,后来几天却是无论如何不敢前去探望了。

可眼下视线对个正着,总不能当没看见吧?

她硬着头皮,抬起自己的爪子来,远远示意,打了个招呼。

谢危看她半晌,似乎打量着什么,末了只一笑,既没说话,也没有要走过去的意思,反而是顺着长廊继续往前走,出去后便往南边走。

那并不是大门的方向。

这些天姜雪宁虽然没出过门,可院落就这么大点,平日散步都摸了个清楚,一眼就看出南边分明是厨房。

一时之间,她为之哑然。

脑海里却冒出当日谢危那句“往后做给你尝尝,好叫你心服口服”来。

这人该不会是认真的吧?

姜雪宁心底打鼓,眼看着谢危身影消失在走廊上,出于某种对事情成真的慌张,二话不说把窗扇给关上了,生怕自己看着点什么不该看的。

可一刻过去,两刻过去……

她人坐在屋里,总觉心神不宁,时不时就要按捺不住,扒开窗缝来悄悄往外头瞧瞧。

也不知过去有没有大半个时辰,姜雪宁正琢磨觉得谢危也就是开个玩笑,毕竟君子远庖厨,怎么着人也是半个圣人,不至于这么跟她较真吧?

可这念头才一划过,窗扇便轻轻震动起来。

有人站在外头,用指节轻轻叩击:“开窗。”

是谢危的声音!

姜雪宁简直汗毛倒竖,正坐在那窗扇下的身体立刻僵硬,抬起头来便瞧见隔着那雪白的窗纸,隐约能瞧见一道颀长的影子投落。

她心念电转,干脆不出声,想假装自己不在。

毕竟刚才打照面是刚才的事,难道不兴她出去散步了不在屋里?

只可惜,谢危并非那么好糊弄的人,声音再次隔着窗纸传进来,已挂上点似笑非笑:“什么时候改属乌龟了?”

很显然,人家看破了。

姜雪宁不能再装下去,泄气地推开了窗扇,果然瞧见谢危站在外面,只是一边袖子已挽起来一截,一手端了碟糖□□人的花生酥。

微微清甜的味道和花生炒熟后的独特香味,混合在一起,一下顺着小风吹了进来。

姜雪宁在窗里,视线飞快地往那花生酥上瞟了一眼,又迅速地转回了谢危身上,挂起笑容来,先是不尴不尬地叫了一声:“谢先生。”

谢危把那碟花生酥给她搁在了窗沿上。

姜雪宁前阵子已经领教过了此人的深沉套路,早暗中告诫自己要提高警惕,此刻一见连忙道:“先生厚爱,学生不学无术,怎么敢当?从来只有学生孝敬先生的,还请先生收回成意。”

谢危沉渊似的眸子定定瞧着她,倒无多少调笑之意,淡淡道:“口腹之欲都要忍耐,百般谨慎顾忌,你这般活着,又比我痛快多少?”

姜雪宁怔住。

谢危说完,却也不看她是什么神态,何等反应,便转身负手又顺长廊去了。

姜雪宁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重新低头看。

那碟花生酥就这样静静搁在窗沿上。

她直觉谢危说这话不过也是“套路”的一种罢了,可脑海中一阵翻涌,偏偏觉得他这话本身对极了,振聋聩似的,还有一种莫名的煽动力。

她一时不好判断,是太过认同谢危这句话,还是眼前这碟花生酥散出来的香味太过诱人,使她在忍了又忍之后,终于控制不住地,伸出了自己罪恶的小手……

一口下去,糖皮甜得正好,裹在花生仁上,犹如淋了一层油,焦黄的琉璃似的凝固在上面,却偏是焦而不糊。花生又酥又脆,咬碎之后与糖混合在一起,那味道完全超越了糖或是花生任何一种,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在人舌尖炸开。

姜雪宁差点没把舌头一起吞下去。

太好吃了!

上辈子她也就有幸尝过姓谢的烤的野兔子,做的桃片糕,但毕竟野兔子是在荒山野岭,桃片糕就那么几片,前者味道上差一筹,后者吃没一会儿就没了。

这一世,还是头回吃到谢危做的别的东西。

简直不敢相信,世上有人做东西能好吃到这地步!

还有没有天理?

读书读第一也就罢了,毕竟据传姓谢的早慧,自小聪颖;弹琴弹得好,谋略比人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可这人竟还下得一手好厨?

姜雪宁突然有了一种被人狠狠拍脸、从上到下羞辱了个遍的错觉。

可手上却控制不住。

吃了一块再拿一块。

不用说,她没能防住谢危的“套路”。

正如世上的男人找外室、养小妾一样,姜雪宁管不住自己,越了界,吃谢危的、喝谢危的,也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吃都吃了能怎样?

吐出来不成?

何况谢危那句话实在说得没毛病。她实已经重活一世了,纵然人世间的确没有真正的自由,可口腹之欲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达成满足,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何况当初还是她对谢危信誓旦旦说,自己舍不得死,就是舍不下这人世间之种种的牵挂与欲求。

吃就吃了。

人在屋檐下,哪儿能不低头?

她想自己还要去边关,找燕临,救公主,有求于谢危的地方多着呢,总有说软话的时候,人家愿意给她做吃的,她就受着呗。关系搞坏了,那还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破罐破摔,干脆心安理得跟着谢危混起了吃喝。

没过两天,别院里厨子烧的菜她就吃不下去了。

可谢危又不真是厨子能顿顿做,姜雪宁便只好瞧见他从走廊上往南边厨房走,便以“孝敬先生”的名义跟过去,守着那刚出锅的吃。

谢危本是隐士文人气。

可外袍一脱,袖子一挽,做起菜来竟也像模像样。

偶尔她把视线从案板或者锅里那些食材上抬起来,看过去,倒觉得这般沾了浓重烟火气的谢危,比起高居庙堂、运筹帷幄的那半个圣人,要顺眼得多。

这些天来谢危好像也不急着出。山东省的官员们也都见完了,别院里清净下来,他就偶尔弹弹琴,看看书,做做菜。

很耐得住性子。

虽然耽搁了行程,可却半点不见慌乱;明明心中有所成算,可除了给姜雪宁做点吃的之外,并无多余举动。

姜雪宁被他温水煮着,几乎都要忘记自己最初的警惕了。

她什么也不会,厨房里只能看下火。

就这样还偶尔要被谢危嫌弃她控制不好火候,要坏了食材的口感。

今日已经是进了十月了,冬日的凛冽初见端倪,厨房里一边是热着水的炉子,一边是烧着火的灶膛,倒是暖烘烘一片。

公主被困鞑靼的消息早传遍了大江南北。

街头巷尾都议论不休。

姜雪宁往灶膛里添了根柴,想起这些天来好像都没看见刀琴,盯着那火焰半晌,便没忍住抬起头来看向谢危。

谢居安修长的手指压着砧板上那片新鲜的柔软的鱼肚肉,不疾不徐地下刀,一点一点地拉成薄片,神情间那种平淡的认真与读书、弹琴没有什么差别。

面前的锅里有小半锅已经开至蟹眼的水。

他撩起眼皮看一眼水,都不用再看姜雪宁,就知道她不知又开什么小差:“添的柴不够。烧个火也走神,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姜雪宁一听便觉气闷,可如今指望着他做吃的,便老老实实又往灶膛里加上两根柴,道:“在济南已经待了这么久,不是说雪至之前就去边关吗?”

谢危片鱼的刀都没停:“我都不怕你怕什么?”

姜雪宁翻了个白眼:“那你不是说燕临已经先去边关了吗?你要矫诏,可——”

谢危打断她道:“‘圣旨’已经在去边关的路上了。”

姜雪宁顿时震骇,脑海中于是想起这些天来不见了影踪的刀琴:“我就说刀琴怎么不见了人!”

只是……

她又不由皱了眉:“我们不到,燕临那边能成事吗?”

谢危垂着头,手顿了一下,声音里竟有一种无由的淡漠:“倘若没我便不能成事,那他这些年流徙之苦,便是白受。”

姜雪宁心底莫名一悸。

过了好半晌,她才带了几分犹豫地问:“那我们什么时候启程?”

谢危终于把鱼片完了,看她一眼,然后拿过边上几枚生姜来切,声音平稳而镇定:“不着急。”

*

残阳如血。

边城荒芜。

朔风从西北方向刮来,陈旧的旌旗覆满尘埃,只在城头招展。外头便是边军驻扎的营房,连成一片。高高的点将台上,落叶飘洒,铜铸的麒麟爪牙无人擦拭磨砺,已然锈迹斑斑。

青年的轮廓,比少年时更深邃鲜明了些,一双眼也比旧日多了些沉稳和内敛。

只是偶然抬起,仍如无鞘的剑——

灿若骄阳,锋芒毕露!

深蓝的一身劲装,袖口绑紧,结实的手臂有着流畅的线条,腰背挺直,更有种蕴蓄着力量的美感。因为刀剑磨砺而长了些茧皮的手掌,却慢慢从那锈蚀的麒麟铸刻上抚过。

有什么东西顺着陈旧的纹路爬了上来。

分明是如此地冰冷,燕临却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滚烫。

点将台离地三丈,宽有百尺。

五万边军阵列于下!

却只他一人,独立高台之上。抬望眼,唯荒野苍茫,旌旗迎风,地滚彤云,剑如覆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