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关灯
护眼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登峰造极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我的系统不正经!

陈文哲打算玩一把大的,也是给红釉瓷器做一个结尾。

此时他制作出的红釉瓷器,每一件都应该是精品。

可是,当来到工作室之后,陈文哲发现,这里居然有一些大罐的器胚。

再看工作台上,各种彩料齐全,  这是他烧制斗彩的时候留下的釉料。

“浪费了可惜,要不然先烧制一件天字罐?大不了就烧制一件青花釉里红天字罐,也看看自己现在的手艺!”

好几次,他都想着高仿一些精品天字罐,但是一直没有做。

之前肯定是没有太大的自信,但是现在不同了!

这一次遇到了机会,那就做,正好热热手,  最后开始烧制一件最精美的中华红。

仿“天”字款瓷器,  天字罐还是最经典的,因为这种工艺,主要见于成化斗彩罐上。

所以现在在做完斗彩蛋壳杯之后,顺手仿制一些斗彩大罐,并顺手写上天字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种罐,可分为长圆腹与矮圆腹两种。

外底施白釉,中心以青花料写一楷书“天”字,款识外无边栏。

其纹饰有地行龙、香草龙、海水龙、海马、海象、缠枝等。

其盖分为两种,一种平顶无钮,一种盖面隆起呈伞状,盖顶有宝珠钮。

这些器型,陈文哲做的不要太多,所以仿天字罐,最重要的还是仿天字款。

“天”字笔画均衡,起笔、住笔自然有力,字迹显得一气呵成,  毫无停滞。

有专业人士总结为:“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濛浅褐边。康熙仿造虽技巧,一长一短里俱干。”

成化斗彩天字罐的名气很大,明代万历,清代康熙、雍正时均有仿制品。

康熙雍正时景镇官窑仿制品除斗彩器外,还有青花制品,但目前未见有成化青花天字罐。

这类仿品除款识字体,不及成化斗彩天字罐上的挺拔有力,其器型也有差异,腹部很大或者过于扁平,显得笨拙。

以年代顺序来看,明代或者清代的瓷器上面出现了“天”字,都属于正常的。

若明代以前的瓷器上面,出现了“天”字,那么定是假的无疑。

所以,陈文哲是从明代成化开始向后期仿,清三代的精品天字罐,他也肯定是要仿的。

等全部材料做完,  他想要仿制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瓷器,也已经全部做完。

而此时,陈文哲的心思,  再次再次转移到红釉瓷器之上。

宝石红釉不容易调制,可普通的铜红釉调制起来却不难,就连张股他们都会调,所以就调制的有点多。

再说,他既然要做一个系列的红釉,就要做全。

之前做完了宣德红,青花釉里红什么的他也做过很多。

他仔细计算了一下,好像就是近代的一些红釉瓷器没做。

所以,接下来就是清三代的红釉瓷器,特别是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肯定要仿几件。

之前只是做到了宣德红,就是因为宣德红、引出了其他器型,就做了蛋壳陶杯什么的,现在回归正途。

因为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所以陈文哲现在做的是康熙和康熙以后的红釉瓷器。

清三代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坎,不管仿制什么样的瓷器,这三个朝代是必须要仿的,谁让他们那个时期的作品最好呢!

只是一個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就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

这些瓷器,陈文哲都做过,现在就省事了,因为成品已经摆放在厂里的展览馆中了。

此时他只是稍微做了几件祭红,也就是霁红釉也就补全了这部分时期的红釉瓷器。

而这一次陈文哲主要做的是文房用品,这个他之前很少系统的做,最多也就是做个笔筒和笔洗。

这一次遇到机会,他打算成套的做一批。

清代康熙的霁红釉,是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

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

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

或署官窑款,或无款。

在这里重点点出,康熙霁红釉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陈文哲仿的就是这一批御用文房用具,要知道现在康熙时期的这种瓷器,可是价值不菲。

不说其他,就说笔筒,就有红釉笔筒,还有黑釉、五彩、粉彩甚至的斗彩笔筒。

真正统计起来,清代康熙时期的陶瓷文房用具,还真不少。

等做起来了,陈文哲才发现,数量是真多。

主要是笔筒、笔盒、笔洗、印盒、水丞、臂搁、水盂、砚台、镇纸等。

品种涵盖了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普通彩釉。

也有像是蓝釉、洒蓝釉、乌金釉、豆青釉、霁红釉、天蓝釉、哥釉、青花釉里红、孔雀绿釉、郎窑红釉等,这些陈文哲接触过的,甚至是只做过一件两件的作品。

但是他没有接触过的也不少,像是金彩、珐华、白地墨彩、黄绿紫三彩、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红绿彩、瓷胎漆嵌螺钿等。

在这里,必须要再说一遍郎窑红。

这一系列红釉瓷器,实际上就是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

相比上述一系列红釉瓷,郎窑红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

所以才会成为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

幸亏现代科技发展的很快,要不然,只是使用传统的老技术烧制郎窑红,烧成几率肯定很低。

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现在跟之前不同了,甚至跟几天前都不同。

因为随着这一次不停烧制各种器型、釉色的瓷器,特别是在烧制建盏之时,他对于烧成气氛的把握,真的是已经登峰造极。

所以,现在重新回过头,再次烧制郎窑红,他就没有了“若要穷,烧郎红”的感觉,因为他的烧成成功率,真的很高。

7017k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