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关灯
护眼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一尺剩八寸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我的系统不正经!

瓷器烧成后体积缩减的百分比,称烧成体积收缩率。

当然,在瓷器当中,主要是为了计算出烧成收缩比之后,好准确把握烧成之后瓷器的大小。

这个在古代,只能依靠经验积累,来大体估算。

而到了现代,  确实有计算公式的。

传统的方法,是将制成的粉料,在规定的压力下等静压成型,再入窑烧成,然后测出收缩率。

之后再根据收缩率及规定的压力,适当调整生坯尺寸,  来组织生产。

但由于设备的不同、原料及制粉过程的波动,导致收缩率在不停地变化,  瓷体尺寸的波动理应在所难免。

一般在生坯成型时,通过调整压力控制压实密度,来控制收缩率,比单纯地控制压力以保证收缩更科学。

还有在粉料制造过程中,可以对各种原料的烧失量进行控制,以保证烧失量的稳定。

只要烧失量稳定,可以通过压实密度,来计算收缩率。

这些有点复杂,反正你要知道,瓷器烧成的收缩比,还是很重要的。

那重要在哪里?不就是烧干了,水分少了,体积减小吗?

说是这么说,可真要不管收缩比,瓷器烧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先不说一比一仿制古代瓷器,需要计算收缩比。

还有修复瓷器,重新入窑烧制,也需要考虑收缩比,  这个之前陈文哲修复龙泉窑瓷器的时候,  就专门研究过。

这也是他之前没有太过重视烧成收缩比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能控制好收缩比。

制作瓷器首先要湿泥成型,不论拉坯还是印坯,或是注浆坯,在干燥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收缩。

而收缩率较大,可能造成坯底开裂,因此需要有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不断的用细铁丝分割托坯板与坯体,以保证坯体的安全收缩。

瓷器烧成后,收缩率是不一样的,其原因是烧成温度不同,坯体原料不同,成型方法不同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景镇传统标准是“一尺剩八寸”,即如果要制作一件直径八寸的瓷器,成型时要做到一尺的直径,这就是烧成之后的收缩率。

景镇的这种计算方法,延续了很久。

因此景镇在烧成瓷器时,会在器物的底足下,需要加放与坯体使用同样泥料制成的垫饼,以加大器物和匣钵底板接触面。

这样会减少与匣钵底板的摩擦力,  以保证坯体足部在烧成收缩时,可以滑动,避免器物底板拉裂。

使用这种计算方法,误差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二以下。

而其他地方烧制瓷器的收缩比,一般是与景镇瓷器的收缩率有差距。

形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瓷器品种不同,景镇高档瓷器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之为“华夏细瓷”。

其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有一些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达到1240度或者更低,因此不能称之为“细瓷”。

因为胎体的密度和强度,低于景镇瓷器,其收缩率必然小于景镇瓷器的收缩率。

因此一尺剩八寸这个数据,不能作为其他地区瓷器收缩率的数据。

同样景镇生产的低档瓷器,收缩率也小于高档瓷器。

这里就出现问题了,高档瓷器的收缩率如此之高,的确会造成画面纹饰的变形,但是不会造成釉面形成橘皮釉。

釉面在高温情况下,呈液态情况下,自然会流淌平整。

只有在温度没有达到釉面熔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橘皮釉,但是也与收缩率无关。

画面随着器体的收缩,必然会随着收缩。

如果在平面上,会使的纹饰的线条更加精致,构图更加紧凑。

那是不是收缩率在制瓷之中,全是好处?

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转角或斜面上构图,纹样就会变形。

只有了解这些变化,掌握了变化的比例,特别是画工们掌握了这一收缩现象,才会在绘制人物、动物等造型要求高的纹饰时,尽量寻找相对平整部位,减少变形。

所以,在转角、斜面等部位,就要小心处理。

比如绘制一些小型边角图案纹样,这样就避免了纹样变形的问题。

还有,构图的空间也必须提前做出预留。

一般批量生产之前,都要制作样品,也就是试烧。

之前陈文哲的试烧,都是为了看釉色效果。

其实有时候他会忽略很多细节,因为他掌握了这些细节,确定在这些细节之中不会出问题,也就不太关注。

他在制作一件瓷器之时,每一道工序,都是得自传承之中,都是被一些最顶级匠人,千锤百炼,磨炼出来的技术。

所以,很多小细节,他就算不注重,也能做的很好。

这就是基础打得好,他根本就不会出现任何低级失误。

当然,在陈文哲身上不会出现的问题,并不能说就不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

真要说起来,制瓷之中的一些小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像是试烧查看收缩比,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确定纹饰烧成后的效果变形和空间。

一旦纹饰确定后,一种器型几十年都无人敢于更改。

陈文哲就是掌握这里面的收缩比,所以他会十分肯定自己制作的作品,最后烧制出来的效果。

当然,瓷器在烧成阶段,不仅会发生收缩,还会发生膨胀。

发生膨胀是因为器物上部重量压迫,使得器物发生变形膨胀或下垂。

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膨胀现象的瓷器还是不少的,比如天球瓶、赏瓶之类。

因为这些器型的瓷瓶,顶部有一凸起压迫瓶身,使得瓶腹部向外膨胀。

但由于收缩率较大,成瓷一般不会大于坯体的直径,只是相对高度来说会产生膨胀。

这些都是烧成成功率的保证,不了解这些,最后烧制变形、垮塌,实在是太正常了。

这就是很多民窑作品的限制,还有,其实官窑器与民窑器,原则上说收缩率没有差异。

但是由于官窑器一般材质较好,烧成温度高,成瓷密度大,自然也就更加沉重一些。

这种现象也就是通常我们常常提到的“手头沉”,之所以更重,自然是因为收缩率要大于普通民窑器。

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大,仅凭目测很难发现。

7017k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