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渡娘之后封神时代

关灯
护眼

第494章 仁与利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渡娘之后封神时代!

孟子果然不认同庄周的齐物论,认为它没用。

庄周虽然觉得大家齐同,天下大同,却也给不出任何的实例和推导。连墨家兼爱还需要说大家都是老天爷的财产,所以老天爷不希望人类打仗。但庄周的齐物论完全就没有这种前提推导,只是告诉大家要齐物的结论。

其实孔子也是直接告知结论,没什么推导,只是教大家仁爱。但如今时代变了,不是春秋是战国了,儒生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要仁爱,仁爱的基础在哪里。

孔子的时代,没人这么问他。但战国却有人这么问儒生,孟子回答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给仁义礼智找依据,这四端是每个人都有的,也就是所谓的性善论。

而齐物论的依据又是什么?庄周回答不了,他只能说每个人都有‘成心’,所以看到的只是事物表现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但成心不能作为齐物的依据,只能说明人族有缺陷。齐物论本身只是庄周用敏锐的直觉想象出来的,告诉大家应该这么做,但不要问依据是什么,庄周回答不了,做多也只能说和成心反着来。

所以最后有了道教,宗教就是不要问懂不懂,只要问信不信。

不过就在孟子批评庄周的主张是水中月镜中花的的时候,芸姚仗义执言认为齐物论虽然不能落实到个人身上,也不能落实到社会之中,但可以落实在思想上、主张上,落实到孟子的‘法先王’上。

可谓语出惊人,孟子本以为芸姚只是个巧舌如簧的说客,没想到一开口就要把一儒一道两个极端的主张融合到一起,简直胆大包天。孟子可以肯定就算是稷下学宫的学生也没有芸姚这么大的口气,一开口就说法先王是‘法表象,而没法本质’。要是自己的学生在这,肯定能一人一口唾沫喷死芸姚。

孟轲皱着眉头,看向芸姚,目光中充满了不认同。“你说法先王是画蛇添足?我倒要问问你先王行仁政,史书之上可有记载?”

“确有记载。”史书自然记了很多仁政的例子。

当年孔子微言大义,在《春秋》中加入了很多个人的主观见解,对自己不认同的历史事件用贬义词,对自己认同的事件则用褒义词,通过褒贬的区分来表达孔子对历史事件的态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自己,一方面也能让后人知道孔子的态度。

也因为孔子的微言大义,所以光是《春秋》的解释就有《公羊传》《谷梁传》《左转》,三部《春秋》的解释都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专门挖掘孔子微言大义的,也有注重补充历史史料的,也有单纯就是契合时代的翻译。

通过微言大义,孔子把道德观念融入《春秋》,他老人家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孟轲见芸姚不否认史书,就说道:“既然你知道史书上有仁政之记载,就应该知道圣贤之仁德才是天下太平的原因,我让大家法先王又有何不妥?”

“在对历史的态度上,我是认同法家的,认为国政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一味循古。”芸姚缓缓说道:“历史上确实有仁政,但也清晰地指出了古今的不同,历史上的先王治理过万乘之国么?恐怕没有。但现在万乘之国就有七个,千乘之国也不少,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如何还能循古?”

“若是圣贤能复生,一定能管理好万乘之国。”孟轲非常笃定地说道:“圣贤一出,天下皆从。到时候天下的奸邪小人全会被除掉,万乘之国也会闻风而至,接受圣贤的统治。”

“这就有些一厢情愿了,难道贤如夫子还不够么?我也没见七国认夫子你做天子啊。”芸姚觉得孟子这种看法太天真了。

孟轲瞪了对方一眼,好在他是有涵养的,才没直接骂人。他只是说道:“不敢当,鄙人可不敢和古之圣贤相比。”

“不说笑了。”芸姚板起脸来,开始认真的忽悠模式,她说道:“我听说夫子去过魏国,大魏王见到夫子的时候开口就问如何强国,夫子则转身就走,认为魏王不先问仁,却先问利,不是个好大王,可有此事?”

孟子点头承认,当年他也是年轻气盛,根本不给君王好脸色看,不满意转身就走,根本不鸟他们。

“我再问夫子仁政可是养民、教民,让民安居乐业?”

“没错,仁者无敌。”孟子点头说道。

“养民、教民,安居乐业难道不是利么?”芸姚说道:“这也是礼,夫子让国君行仁政其实也是利。过用齐物论看历史,我们就能发现仁义之君都是分利给天下,所以天下人都觉得君主的土地太少,财产太少,因为贤君最终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自然天下太平。而现在天下已经找不到愿意分利给大家的君主了,就算有也是慷他人之慨,是从其他国家抢劫过来一起分利。”“齐物论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看表象。表象是君主仁慈,国人爱戴,君民和谐,但本质就是仁慈的君主是分利给大家的,并非只谈仁不谈利。”

孟轲拍案,对芸姚怒目而视,芸姚这么说先王圣贤,置仁义于何地?这些理论简直就是污言秽语,简直就是乱世亡国之语。

芸姚按手,希望对方稍安勿躁,继续说道:“孟夫子,你不要激动,我又没说仁义不好。仁义自然也好,不过只能在君王分利的时候用,在大家一片喜气洋洋的时候用,而不能在君王抢夺利益的时候用,抢夺利益还是要看刑名。因为仁义只能分利,却不能造利。现在七国的问题不是分利的问题,而是造利的问题,利就这么多,但国家中要分利的人口却越来越多,所以七国都需要找到新的造利之法。法家提出的就是变法图强,李悝、白圭、卫鞅的思路其实都差不多,先赚钱,后强军,最后扩张。因为法家能够造利,所以君王都喜欢重用法家,而不是儒家。这就是齐物看历史得到的结论,齐仁利,才能看清本质,利是资源,仁是分配方式。”

芸姚表示用齐物论的方式去看待历史就能看到问题的所在,历史的竹简里写满了利益和分配,谁都不能回避。儒家不被重用的原因也很简单,儒家不能造利,只能在原有的利益基础上再分配,那谁愿意啊?君主和贵族根本不愿意和民众分利,对儒家的态度自然是高高捧起,但绝对不用。

毕竟儒家开口就是仁政,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是要给君王放血,而且还是光放血不造血,战国哪个君王能被儒家这么折腾啊。也只有以后大一统了,需要一个四海皆准的分配方式,儒家才被正式启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