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逆袭之乡村建筑师

关灯
护眼

第53章 大石桥上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逆袭之乡村建筑师!

进入楠木渡的地界,杨主任提前给曾桓打电话。曾桓说他已经在大石桥了,让杨主任他们直接过去。

大石桥就是这次项目的建设地。

大石桥的名字来源于龙江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巍峨高耸地建在距地五十多米的山腰上,虽然只有七八米长,却也足够让人感叹先贤们的智慧。

最古老的桥据说建于清朝年间,新中国成立又后进行了加固拓宽,无论小车还是货车都可以在上面行走。

汽车经过桥段时,杨主任特意减速问道:“要不要拍个照,这个地方很漂亮的。”

顺着车窗向外看去,龙江河绵延在山谷中,两岸青山环绕,巍然大气。

卫煌觉得可以拍照留恋,虽然以后还会经过这里,但第一次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值得纪念的。

“可以,确实很漂亮。”

杨主任贴心地把车停在了桥的另一头,让卫煌站在桥上,他从侧面给他拍照。

贵为领导,还如此平易近人。这让卫煌又多了几分信心,他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卫煌又单拍了几张风景照才回到车上。看着美丽的照片,无论如何都要分享,卫煌将照片发给了李雪,又说自己今天接了一个项目,需要耽搁一天,如果顺利今天晚上会回黔州,如果不顺利就明天再回来。

李雪过了半响回了一条信息:“你忙你的。”

过了石桥,大石桥村就在眼前。

杨主任道:“到了,我们直接去村办公室。”

卫煌收起电话,只见大石桥村是在山间坝子上的一个小村子,基本上都是木房子,纵横交错,院前林木密织,又有竹林相绕,倒像江南园林一般。

下车仔细一看,许多房子已然陈旧,屋顶瓦片亦是修修补补,残片堆积,或许还有上个世纪的产物。门前一色青石台阶,大部分院坝却是泥巴,青草杂夹生长在四周。鸡鹅等家禽在院上休憩,见陌生人靠近,大叫着奔跑。

主人却不关心,并没有人出来巡看。

因为路窄不好开车,杨主任将车停在边上,两人步行向村委会办公室走去。

村委会建在村子最高处,有两米高的石砌堡坎,顺着台阶向上,就见到一个三合院,正中是两层的木房,两侧各有一个厢房。

杨主任介绍道:“这以前是一个寺庙,破四旧的时候拆了改成了村委会办公室,这个屋基也有百多年的历史。”

说是百多年,可能更久,但偏远乡村,并没有人来考证这些东西。

杨主任轻车熟路,见左侧厢房开着门,直接走了过去,靠近果然传出人声。

进去一看,坐着几个人正在开会。

正中一人气质不凡,穿着白色衬衣、黑色西裤,正在查阅文件,见到有人进屋,马上收起文件,热情道:“杨主任,你们这么快就到了。”

语气中尽是出乎意料之意。

不用说,他就是楠木渡一镇之长曾桓。

杨主任微笑地道:“曾镇安排的任务,我肯定要火速完成,这是设计公司的小卫,我把他一起喊过来,当面讲清楚这次设计的内容,好做方案。”

曾桓道:“好,你先喝杯茶等一下,我这里处理一点小事,然后我们直接去现场。”

实地办公,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这是曾桓一惯的作风。

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马上端来茶水,分别递给两人。

杨主任点了点头,示意卫煌和自己来到外面,不影响曾桓他们工作。

杨主任问道:“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个地方很穷?”

“是很穷,我听他们说楠木渡是黑水县经济最差的镇乡,但我觉得这个地方还是很有特色的,只要政府愿意作为,领导敢想敢干,还是大有可为,脱贫也是指日可待。”

穷的地方太多了,卫煌的家乡也不比这里好多少,只要人勤快,就一定能战胜贫困,向美好的生活出发。卫煌心中也坚守着这个信念,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家乡的贫穷,也愿意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杨主任道:“大石桥这个地方也是楠木渡最落后的村子之一,所以我们这次选择大石桥建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目的就是引导村民们种烟,然后助力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一定要在明年三月完成,才能让村民们顺利种烟。”

卫煌道:“以前这个地方种烟不?”

杨主任道:“有人种,但大部分是自己种来吃,现在对烟叶的品质要求很高,一般老百姓种出来的烟叶达不到我们收购的标准,我们是不会收购的。你是不是以为烟草就像辣椒、水稻,老百姓想怎么种就怎么种?”

卫煌道:“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小的时候我们那里还有人种烟,成熟了就摘回家烘烤,然后统一卖到烟叶站。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种,抽叶子烟的人也少,大部分都是赶场去街上买其他人种出来的,因为种烟的流程确实繁琐,收益不成正比。”

杨主任道:“那是因为现在种烟都是有指标的,没有指标烟站就不会收购,种出来也是白种。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控烟,另一方面是种烟比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要高一些,而且一年就见效益,所以仅有的指标我们要往贫困的区域投放。”

卫煌点了点头,他不抽烟,对于吸烟的现状还是了解一些。

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健康,抽烟的人也趋于减少,在公共场合人们更是反感抽烟,国家响应人们的建议,用各种手段来调控,如提高烟价,减少产量等等。

杨主任道:“你不要小看这个烟叶,我就不说给国家带来多少税收,单是我们黔州,现在种烟的面积大概是九万亩,年产量约二十五万担,产值超过三亿。像有些种烟大户,一家人种个几十亩,收入就是十几万。在农村做哪样能赚这么多钱,就是出去打工,一年也赚不到这么多吧。”

卫煌道:“几十亩烟,一家人也种不出来吧。”

他是在家村干过农活的,一家三口,一年各种庄稼交混着种,做个六七亩田地就算能干的,如果再多就要请人。

能种几十亩的人家,得多少人?年收十几万平均到个人头上,又有多少?

这帐有时候就是看起来热闹,真细算还是没有多少。

如果当农民都这么好,又有谁愿意背境离乡去外面打工?

农村文化虽然少,但不是傻子,这点帐还是算得明白。

他虽然不直接反驳杨主任的观点,却还是提出了质疑。

“一家人肯定恼火,种烟、烤烟的时候要请人帮忙才行,但现在我们都是大力推广机械化生物,你在设计烤房的时候会有一个农机棚,用来堆放农机和维修农机,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有技术支持,统一育苗、统一烘烤,也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很多具体的问题。”

杨主任作了具体介绍,又补充道:“工序上来说,种烟是一个复杂的活,所以有些老百姓赚了钱,就不愿意再种,而是去做其他事情,我们也能理解。”

“他不种正好啊,可以把产能转移到需要的地方。”

“哪能说转移就转移,烤房和大棚都是我们花钱建的,投资都是上百万起,说不要就不要?”

“那这种情况又是怎么解决的?”卫煌好奇道。

“发展种烟大户啊,你猜一下,咱们黑水县种烟最多的一户一年种多少亩地的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