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八十一章 你真的要肝脑涂地了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朱启其实并没有将胡惟庸的事情放在心上,毕竟这个人如此嚣张,到最后朱元璋肯定会收拾他,他的结局难逃一死。

之所以自己不去对付他,也是因为胡惟庸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危害百姓的事情。

相反,他在自己的工作职位上干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把事务也是处理的井井有条, 但唯一错就错在没有看清楚形式,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

任何时候威胁核心权利,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尤其是对象还是朱元璋呢。

简单来说,朱启看着胡惟庸,他就如同插标卖首一般。

真要是动起真格的了, 朱启能够安排锦衣卫把胡惟庸那帮子官员抓个干干净净的。

当然, 这其中免不了要无中生有一些罪名了。

不过这就是党争的事情了, 朱启可不喜欢参与这些政治的事情。

他还是没事喜欢到处走走,玩一玩,陪陪家人,咸鱼咸鱼才是他喜欢干的。

不过他自己在这觉得自己咸鱼,官场上的那些人可不这么想。

那些官员们在胡惟庸底下的就不用说了,看到吏部侍郎这么大的官,都被辽王殿下叁五下的就给拉下马来。

不仅如此,还差点把胡丞相也给拖累了。

如果不是胡丞相洁身自好,没准现在就已经在锦衣卫的诏狱里面接受审讯了。

虽然他们一边在吹嘘着胡丞相的厉害,还有清廉,但是心里面其实也是暗暗心惊的。

这跟锦衣卫作对,还真的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而其余那些不想和胡惟庸狐朋一党的那些官员们,自然是心里面暗暗叫好, 同时对辽王殿下的好感度,那是直线上升啊!

这其中就有徐达。

徐达为大将军也是少有的明白人,自然从头到尾都不牵扯文官之间的争斗。

就连武官之间也很少会发展一些个人感情,除了和汤和朱元璋叁人兄弟之情以外,跟别的官员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络,连饭都不怎么在一起吃。

其中就包括曾经的百官之首李善长。

以前官员们都忙着巴结李善长的时候, 徐达那是连话都不多说一句,就连宴请吃饭,徐达也根本就不去李善长家里。

这一次,李善长结婚,娶了一个20来岁的姑娘,徐达根本就没有到过场,就连贺礼都没送过。

在外人看来,这自然是徐达的无礼之处了,毕竟他和李善长之前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而且还是老一辈的开国元勋。

不过在朱元璋看来,这就是徐达表露忠心的行为。

这徐达很久以前就看不来胡惟庸,使劲往自己身边抓权力的行为,跟他更是合不来。

如今看到胡惟庸在辽王朱启手上吃了瘪,那自然是高兴的不用提了。

徐达虽然和其他的官员大臣们并不来往走动,但是和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们关系还是很亲密的,包括朱棣,太子朱标在内都是徐达的门生弟子。

而朱启更是在徐达手上学过兵法,外面人都说朱启是深得徐达真传,最主要的是, 这是自己老丈人啊!

所以这徐达听说此事之后,第一时间就找朱启去自己府上吃饭喝酒。

要是别人宴请自己,朱启还真的不一定乐意去呢。

但徐达这个千古名将,又是自己的老丈人,那肯定要赏脸过去的,马上就带着礼物去了徐达府上。

当天晚上就痛饮了两个时辰,最后朱启怎么回来的,自己都忘了。

就记得醒来的时候,人已经在皇宫里面了,边上还是徐妙云皱着眉头,嘴巴嘟嘟囔囔的。

“我爹也真是的,怎么喝成这个样子!”

瞧着那个气氛的样子,朱启还是决定继续睡觉了,免得起来之后要被徐妙云责怪一通。

而那些原本在胡惟庸麾下的官员们,心情是气愤不已的,甚至有不少人还准备弹劾辽王殿下。

至于说弹劾的内容,其实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总能找到一些边边角角的。

毕竟辽王殿下在京城做生意,难免和别人有些冲突。

不过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弹劾呢,一听到徐达将军请辽王殿下吃饭,这才反应过来,这辽王主启可是徐达的女婿啊!

这徐达是谁?现在可是大明和北元之间战事最为要紧的时候,徐达是武将们的主心骨不说,朱元璋更是对徐达寄以厚望。

而辽王殿下这些王爷们以后都是塞王,塞王是什么?那就是手握实权的诸侯啊!

想要搞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把辽王殿下弹劾下去,还真的不太可能。

而如果说是其他的王爷的话,弹劾他们恶心他们,让他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里面倒是还能高兴一点。

但你要是惹到了辽王殿下,这辽王一个不高兴,要锦衣卫来仔细调查自己,就算屁股干干净净的,万一人家往你身上抹一把泥巴,你可怎么办呀?

想到这里,那些本来准备组团弹劾辽王殿下的官员们,一下子都没了声音。

至于胡惟庸,那也是收敛了不少,看到了辽王殿下的能耐之后,不收敛能怎么办呢?

而胡惟庸也是想着,只要辽王就藩辽东之后,自己有的是机会,掌握大权。

只不过这位辽王殿下,明摆着要保护刘伯温了,这不免让胡惟庸感觉到万分的棘手。

朱启对于这些官场上的东西并不敏感,但刘伯温却非常的清楚,官场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辽王殿下已然成为了独立于皇帝和胡惟庸党派之外的第叁股势力了。

不仅跟随过辽王殿下一同征战过的那些武将们,支持辽王殿下,而且麾下也有许多能臣,比如说郑士元,还有最近大出风头的清官道同。

那可都是坚定地站在辽王殿下,身边的人更不用提。

整个国子监,只要学过心学和数学的那些学生们。都自称辽王门生。

他们可不是胡惟庸的门生啊,这些人以后考了科举,当了官,那辽王殿下就是他们的老师。

你说到了官场上,他们能对付自己的老师吗?

这胡惟庸可不一定使唤得了新生一代的国子监的学生们。

而辽王殿下势力如此之大,可能有人要说了,那皇帝朱元璋肯定要防备着辽王殿下呀!

这如果是其他的王朝皇帝,可能还真是这样。

但换成了朱元璋可就不一样了,先不说太子朱标的位置稳如泰山,根本无从动摇。

而且朱元璋对于儿子们的信任也是历史之最,古往今来从未有之。

就连从秦汉时候,就已经消失掉的分封制,现在到了明朝时候已经用塞王这种形式重新出现。

可想而知,朱元璋对于儿子们是多么的信任。

而能干的儿子,那自然是最为信任。

像朱启就是这些儿子们之中最为杰出的,以前大家可能还觉得稍逊于太子朱标。

不过现在辽王朱启身上的光环和传说已经多得数不下来了,没有人觉得辽王会比太子朱标要来的差。

甚至有人在私下里议论,如果没有太子朱标,而辽王殿下没准可以成为新的太子也说不定。

而对于这一点,朱启是没有多想,刘伯温则是看得透彻,不过其他的人可就不像刘伯温那么聪明,能够看得透彻了。

这礼部尚书吕昶,就是一个出了名的谏臣,他看的就不算特别的透彻。

但凡是有什么他看不过去的事情,或者觉得有大隐患的事情,他就会主动的提出来。

比如说之前李善长官位太高,丞相权利太大的时候,就曾经多次提过,要让皇帝削减李善长的爵位和官职等等,不过,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就是了。

而对于胡惟庸,吕昶也是不止一次跟他唱过反调。

胡惟庸也给他穿过很多次的小鞋,但这吕昶就是能够继续当他的礼部尚书。

可想而知,朱元璋心里也是明白,这吕昶是难得的忠臣,自然不会真的把他怎么样。

而是吕昶看到辽王殿下在官场上面名声越来越大,甚至还和胡惟庸正面冲突了起来,他虽然也不是胡惟庸那边的人,而且和胡惟庸还多有冲突,互相看的不爽。

但文臣和文臣之间的冲突是一马子回事,皇子介入到官场之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皇子的身份哪能随便介入官场呢?

这未来的天下,还是太子朱标的呀!

这历朝历代皇子太能干所造成的惨剧,难道还少吗?

像李世民那样夺嫡,杀兄屠弟囚父这种事情都能干的出来,难道还要在大明上演一遍吗?

当然了,这种话肯定不能当着朱元璋讲的。

吕昶虽然喜欢直言劝谏,但也不是没脑子的,满嘴乱喷。

他就直接跟朱元璋说了这辽王殿下已经二十岁了,而辽东的土地也已经打下来了。

既然如此的话,那应该早日安排辽王殿下到封地上就藩才是啊!

吕昶这样的说法得到了朝廷不少人的支持,而胡惟庸那边的人,也是眼前一亮,把辽王殿下弄到辽东去,这可实在是太好的一个主意了。

一帮子人就跟着纷纷进言,要辽王赶紧去辽东就藩。

而朱元璋并没有做任何的表示,只说自己还会多考虑考虑,然后就让这些人回去了。

朱启从别处听闻此事之后,也是头皮发麻,胡惟庸那边自然是想把自己赶到辽东去,这样他就能够在官场上面作威作福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奈何得了他。

想法很美好,但有锦衣卫的情况下,胡惟庸的罪状只会越来越多,到最后超出了朱元璋的容忍限度,就是他的死期了。

而吕昶那边朱启是知道的,历史上吕昶的评价的,这人可是为了直言劝谏,连命都不要的狠人。

而且也确实是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多半是觉得自己这个辽王最近太活跃了,很可能有夺嫡之心,所以才想着把自己赶紧弄走,免得国家大乱吧!

出发是好的,但是朱启可不想这么早就去辽东啊,这应天府天气暖和,生活质量也很高,最主要的是安全,没有任何的战乱危险。

到了辽东,可就不一样了,那真的就是四战之地。

现在有蓝玉他们顶在辽东那边作战,朱启就更不想过去了,万一自己过去又被朱元璋任命成为什么统帅大将军统领全局,那自己可就麻烦了。

不过去不去辽东这事情,朱启也做不了主,还是朱元璋那边考虑的事情。

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也躲不过去,朱元璋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让朱起叁月份就启程,前往辽东就翻。

朱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一脸怅然,看来现在就要去辽东了算了去辽东那边好好发展发展种田吧。

不过他就在要走的时候,却突然收到了另外一个消息。

那就是朱元璋也要跟着朱启一同前往辽东,主要是去视察一下辽东的情况,这皇帝到前线去,自然需要有人在后面监国了。

太子朱标也不是第一次监国,不过太子朱标毕竟不算老练。

以前,每一次监国的时候,朱元璋都会安排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辅佐太子朱标。

只是现在,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而刘伯温的话,年纪已经非常大了。

并且身体也不是很好,前段时间一直称病,就算朱元璋请过他,刘伯温也没有出山,继续当官。

若不是看在朱启的面子上,可能朱元璋都已经要出手惩罚刘伯温了。

这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指望不上,百官们自然觉得那就是胡惟庸,胡丞相来辅佐太子朱标监国了。

但让百官们没有想到的是,皇帝接下来的命令,却让大家都傻眼了。

皇帝这一次不仅要自己前往辽东,而且命令太子朱标去凤阳祭祖。

祭祖这种事情可不是过去一趟当天就回得来的,还要在那边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沐浴斋戒好几天,乱七八糟的,下来少说也要一个多月才能返回应天府了。

有些官员就说了,这皇帝不在应天府,太子也不在应天府,这怎么行呀?还请皇帝深思啊!

不过,朱元璋决定的事情,岂是外人能够随便改变的?

朱元璋想去辽东视察情况,这是军情紧急,拖不得而祭祖的事情,也同样是紧急的事情,拖不得。

既然事情都赶到一块去了,那就安排另外一个人主持朝政就是了。

大家心里都在疑惑,这皇帝和太子都不在应天府了,那谁还能够主持朝政啊?

朱元璋呵呵一笑:胡惟庸,胡丞相啊。

那些官员们大部分都是胡惟庸的朋党,自然不会说反话,反而一个个的点头说是。

至于说那些跟胡惟庸相处不来的反对的人,也并没有被朱元璋当一回事。

胡惟庸,那边更是不用说了,当场哭的稀里哗啦,跪在地上说是要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等等等等,一番话说的反正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居然能够让一个大臣主持朝政,这是什么呀?这就是对胡惟庸的莫大信任呀,大家心里面都是这样想的。

只有朱启,听说此事之后,心里呵呵一笑。

这胡惟庸,怕是真的要肝脑涂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