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首先下诏,对被冤杀的斛律光做了平反,并且指着斛律光的名字说:“如果此人还在,朕绝不可能会站在这里!” 高纬听了这番话,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是悔恨,是自责?不过,更大的可能则是没有感想,因为高纬早已麻木冷血惯了。 宇文邕又连续下诏,宣布废除了高纬的一切苛政,并且还把官府占有的田地分发给百姓。 楚汉时期,儒生郦食其就对刘邦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打土豪,分田地,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地种,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上饭,这就是宇文邕为这里的老百姓所做的利民之举。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你不得天下谁得? 宇文邕在百忙之中,还特意拜访了两个特殊的人。 第一个人叫做熊安生,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大儒,文坛巨匠。 什么是经学呢?经学就是专门研究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一门学科,凡是精通这门学问的人,觉得称得上是儒学大师了。而熊安生尤其精通三门儒家典籍,分别是《周礼》、《礼记》以及《孝经》。 当周武帝宇文邕率军进入邺城之时,熊安生却让他的家人仔细打扫家门,家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大周皇帝重道尊儒,他一定会来找我。” 果不其然,当宇文邕进入邺城不久,便立刻登门拜访。宇文邕对于熊安生的名气早有耳闻,敬仰之情犹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一见面,熊安生正准备行叩拜大礼,宇文邕却一把拉住熊安生的手臂,不允许他跪拜,而且同榻而坐,畅谈国家大事和治国方针。 两人相见恨晚,一时间,竟有着不完的话,聊了大半天,宇文邕才从熊安生的家中道别,临走还特意赏赐了熊安生高档的出行工具——“安车驷马”,就如同今日的宝马奥迪。而宇文邕也从熊安生的身上,深刻学习到了很多治国之道。 宇文邕第二个拜访的人,叫做李德林 李德林,字公辅,是当时北齐的大才子,自幼便显示出超乎常人的文采,就连当时朝中的诸多权贵,都成为了他的粉丝,其中就包括那位任城王高湝。 宇文邕本以为李德林跟着高纬跑了,没想到李德林还在城中,宇文邕欣喜若狂,宇文邕连忙派人前去安抚并召见了李德林,并让人带话说:“我这次平齐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你。”就这一句话,彻底收服了李德林的心。 李德林随即面见了宇文邕,宇文邕一见到李德林,就问这问那,并且拉着李德林不放他回家,让他在自己身边留宿了三天三夜,这才放李德林回家。 对于李德林来说,这一次与宇文邕的亲密接触,是他人生的一大契机,从此,李德林将不断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 宇文邕当时正处于风起云涌公元六世纪,六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宇文邕是真正爱惜和重视人才的人。 宇文邕对于这两位人才的招抚和收纳,也再一次印证了宇文邕的执政理念,表面上看是人才强国,实质上则是以儒治国。信都平叛 周武帝宇文邕攻克了邺城,也生擒了高纬的一家老小,也收服了他想要的人才,但是,宇文邕还不能松懈,大量的善后工作还在等着宇文邕来处理。 最为首要的,便是清除残余势力。 北齐虽然覆亡了,但是在地方上还有不少手握重兵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的能量并不大,而且也非常分散,但是如果彼此联络卷土重来,宇文邕刚刚取得的胜利果实,也极有可能被颠覆,宇文邕绝不能坐视不管。 对宇文邕威胁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任城王高湝,一个是新上任的沧州刺史高孝珩。 高湝,高欢第十子,也是高欢的众多儿子中唯一一个还活着的,辈分上来说,他是高纬的叔叔。高纬在潜逃的过程中,派自己的亲信斛律孝卿给高湝递交传国玉玺,最后斛律孝卿把玉玺送给了宇文邕。高湝对此完全不知,可以说,高湝是“被即位”的。 而高孝珩,我们也很熟悉,他是高澄的儿子,高纬的堂兄,就是他在邺城里急得发狂,大吵大闹要带兵和宇文邕作战,最后却被赶出了邺城,前往沧州任职。 高孝珩来到沧州,连口热茶都没喝,就忙着搜罗了五千兵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有人总比没人强。 高孝珩带着这五千兵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目的地是信都(冀州境内)。 与此同时,高湝也带领着自己的人马直奔冀州而去。 很快,高孝珩和高湝在信都会合了,为了彼此共同的信念,为了高家的荣誉,为了他们的骨子里共同流淌着高家的血液,他们将为北齐做出最后一次抗争。 经过一番招兵买马,同时也由于二人巨大的号召力,高孝珩和高湝的队伍迅速扩展到了四万人。 面对这股四万人的武装队伍,宇文邕采取了软硬两手准备。 软的一手是,令高纬写了一封劝降信,高纬是高湝和高孝珩的老领导,由老领导来主动劝降,这比任何人来劝降作用都大。 后世的宋太宗亲政北汉,最后北汉皇帝刘继元只能无奈投降,然而皇帝都投降了,却有一个武将宁死不降,此人就是杨业,戏曲中著名的杨老令公。 面对负隅顽抗的杨业,宋太宗便把刘继元叫了出来,让刘继元亲自去劝降自己的部下杨业。 杨业面对自己的领导刘继元,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痛哭流涕,对着北面拜了又拜,然后卸去盔甲,主动向宋太宗投降。 可见,由老领导去劝降老部下,这一招非常奏效,但是这也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这个部下是非常忠于自己的老领导。 光看戏曲杨家将就知道,杨业那是忠臣的楷模,历史上也确实是忠肝义胆,因而杨业只能在一番痛哭流涕之后,向宋太宗投降,可是,此时的高孝珩和高湝会对高纬忠心一片吗? 宇文邕把高纬写好的这封劝降信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齐王宇文宪,一个是随国公杨坚。 同时,由这二人统率北周大军前往,如果高孝珩和高湝看到高纬的劝降信投降了,那就啥也不说了,如果不投降,那就领兵一举灭了它。 这就是宇文邕硬的一手准备。杨坚,又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到了,杨坚甚至在幕后有些不耐烦了,他才是这段历史真正的主角。 虽然杨坚是以主帅的身份出现在这次东征伐齐的队伍之中,但是,杨坚的戏份儿确实有点打酱油的味道,虽然跟着宇文邕从平阳,一路到了晋阳,又从晋阳,一路到了邺城,但就是没有太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到了邺城之后,杨坚本以为自己将以零的出镜率,为自己的这次东征之旅画上句号,却没想到,宇文邕突然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 说起来,这还得要感谢高孝珩和高湝,不是他们瞎折腾闹革命,杨坚恐怕真的没机会上镜了。 杨坚和宇文宪领完任务,就率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很快来到了信都城下。 面对宇文邕派出的大军,高孝珩和高湝并不畏惧,在信都城外摆开阵势,准备迎敌。 看着高孝珩和高湝这严阵以待的阵势,宇文宪和杨坚感觉到,对方看来是做好死战的准备了,不过,宇文邕安排的任务还得照办,劝降信还是得送。 投降书被递交到了信都城中的高孝珩和高湝,两人默契地对视了一眼,然后撕毁了这封劝降信。 很显然,高孝珩和高湝不愿意做杨业,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忠,而是高纬这样的人根本不配他们去效忠,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国家,却不会忠于已经投降敌国的高纬。 虽然没有胜利的把握,但是他们决不放弃,虽然所有的人都归降了,但是他们不能,因为在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是高家的血液。 头可断,血可流,投降却是万万不能。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打吧。 临时拼凑的部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战斗力太差。 双方刚一交锋,高孝珩和高湝这边就兵败如山倒了。 高孝珩和高湝,其实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毕竟是临时拼凑的,既缺乏统一训练,也没有纪律性,战斗力必然也差,不过,高孝珩和高湝并不在乎,因为这是家族荣誉之战,超脱于胜负的荣誉之战。 这场战役一共历时两天,临时拼凑出来的四万兵力,在北周的精锐之师面前不堪一击,最后被斩杀和俘虏了三万,几乎全军覆没,高孝珩和高湝也都被生擒。 宇文宪也很欣赏高湝的血性,看着昔日的任城王此时却被五花大绑,不由得心生惋惜说道:“任城王何苦至此?” 高湝义正词严地回道:“我乃是神武皇帝高欢的儿子,兄弟十五人,只有我一人独存,如今社稷倾覆、国破家亡,今日我若得死,也就无愧于九泉之下的先人了!” 宇文宪感念于高湝的忠义,但并不想杀他,并把他的家人归还于他,准备将他送到邺城。 宇文宪又看向高孝珩,此时的高孝珩在作战中负了伤,行动不便,宇文宪便亲自上前为他敷药,询问他齐国灭亡的缘由。 高孝珩无奈地仰天长叹道:“赵郡有一个术士李穆叔曾经预言,我们齐国只有二十八年,如今果然应验!除了神武皇帝高欢之外,我的父辈和兄弟,无一人活到四十岁,这是天命!皇帝无独见之明,宰相非柱石之寄。遗憾的是我不能掌握兵符,授予我兵权,以施展我的抱负!” 听着高孝珩的这一番肺腑忠言,宇文宪也不禁感怆起来。 这一幕杨坚也必然也是看在眼里的,所谓英雄相惜,哪怕生死仇敌,自古如此。 这一场烽烟过后,北齐境内终于平静了,陷入一片安静与祥和之中。 最后的残局 杨坚和宇文宪也满载胜利而归,对于宇文邕来说,最大的威胁,此刻终于被彻底解除了。 然而,平静并没有维持多久,北朔州一带又出问题了。 宇文邕在攻克晋阳之后,将北齐一位降将封为北朔州总管,此人叫做封辅相,由他来掌管山西北部事宜。 可是封辅相走马上任没几天,就被手下的一位长史活捉并杀掉了,这名长史叫做赵穆。 赵穆此人也是个野心家,想趁乱拥立任城王高湝,然而不幸的是,高湝战败被北周活捉了。于是,赵穆又联络了当时的范阳王高绍义。 高绍义,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三子,从小不学无术,好勇斗狠,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叔叔武成帝高湛痛打了三百大板。 由此看来,高绍义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不是什么好主,然而,赵穆还是选择了拥立高绍义。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因为高湝已经败了,北齐宗室也基本都被宇文邕活捉了,数来数去只有这么一个姓高的了,别无选择,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在赵穆的积极运作之下,迅速拉起了“反周复齐”的大旗,一时间,北朔州周围二百八十多座城池全都响应了起来。 这是宇文邕绝不能容忍的,宇文邕派出手下大将宇文神举,率军平叛。 宇文神举不负众望,以摧枯拉朽之势,把高绍义的队伍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逃到哪里?突厥。 这是高纬曾经一度梦寐以求逃跑的地方,高纬没跑成,高绍义却成功跑过去了。 当时突厥的可汗,叫做佗钵可汗。此前我们讲过,宇文邕早年曾迎娶了一位突厥可汗的公主为皇后,这位公主的父亲就是木杆可汗,而这位佗钵可汗就是木杆可汗的弟弟,木杆可汗死后,就由他的弟弟佗钵可汗来继承。 而这位佗钵可汗,非常欣赏北齐文宣帝高洋,称赞高洋是英雄天子。 史记载,高洋有两大身体特征,一是鳞身,二是重踝。 鳞身,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像鱼鳞一样,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牛皮癣。 重踝,同样顾名思义,就是踝关节内外都有一个大踝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踝关节畸形,骨质增生,导致看起来踝骨特别大。 可怜高洋一身的牛皮鲜,而且踝关节畸形,居然被史书载成帝王之相,不以为病,反以为荣。 而佗钵可汗突然惊讶地发现,高绍义同样也有一个和高洋一模一样的大脚踝,两侧的踝骨高高起。 也不知道这位佗钵可汗是不是亲自脱了高绍义的鞋子,仔细检查过,反正佗钵可汗对高绍义非常器重,凡是在突厥的北齐人,全都由高绍义统一管理。 高绍义虽然远逃到了突厥,但他并不甘于寂寞,他依然在时时蓄谋颠覆大周王朝,至于如何颠覆,那是以后的故事了。 至少从目前来看,北齐旧境一片风平浪静,连日作战的北周军队也终于可以偃旗息鼓,好好休息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