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隋唐风云

关灯
护眼

第37章上升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传说是这样。据说有一天,有个人向皇帝高洋建议把定州城西门打开,以方便路人通行。这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便民举措,然而,高洋却驳回了这条建议,并且说了这句神秘的话:“当有圣人来启之。” 而此时,北齐已亡,一直尘封紧闭的定州城西门突然之间被打开了,开门之人,正是杨坚。 这一下,定州城的老百姓们都联想到了高洋的这句话,难道杨坚就是高洋口中所说的圣人? 一时间,杨坚就是圣人的传言,闹得满城皆知,杨坚也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八卦人物,人们不禁猜测,杨坚绝对不是凡人,那是什么? ——皇帝! 在那个时代,圣人可不是随便叫的,圣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至高无上的皇帝! 成为热点话题人物的杨坚,此时浑然不觉,他甚至在想,我不就打开一扇门吗?你们至于吗? 杨坚虽然被闷在鼓里,但是有一个人的神经却迅速敏了起来,此人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杨坚是圣人?竟然有这种事! 当宇文邕听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他的脑海里迅速检索着过往的回忆,他突然想起了两个大臣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 这两个人,一个是宇文宪,另一个人则是王轨。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纳为太子妃,自此之后,宇文邕对杨坚“益加礼重”。 由于杨坚地位的陡然上升,作为北周皇族的宇文宪,开始对杨坚产生了戒心,在一次谈话中,宇文宪对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 而此时宇文邕对杨坚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宇文邕一直在忙于国家政务,主持新政,筹谋伐齐,所以,宇文邕并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宇文宪太过疑神疑鬼了,他对宇文宪说:“此止可为将耳。”杨坚他顶多不过是个将军,你太多虑了。 很快到了建德四年(575年),也就是周武帝正式伐齐之前,有一次宇文邕正居住在云阳里,身边正好陪侍着一个在当时非常著名的术士,此人叫做来和。 宇文邕联想到了之前宇文宪说杨坚相貌非常的话,便心血来潮询问来和:“来术士,朝中诸王公你都认识,你看随国公(杨坚)的相禄如何啊?” 我们此前就曾介绍过来和,还是在宇文护当政时期,来和就给杨坚算过命,称杨坚将来会夺取天下,并从此和杨坚结为了同盟。而此时,面对宇文邕的这番话,来和心知肚明,宇文邕这是开始怀疑杨坚了,来和也非常聪明,非常机敏地回答道:“隋国公只是一个守节之臣,他可以镇守一方,如果让他担任领军将领的话,会战无不胜。” 这话说得非常高明,既化解了宇文邕心头的疑虑,也在宇文邕面前把杨坚推荐了一把。此刻,北周正是用人之际,伐齐之役即将打响,既然说杨坚战无不胜,索性宇文邕就派上了杨坚,虽然第一次伐齐之战没啥战功,但是杨坚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将领。 第二年,也就是建德五年(576年),此时宇文邕刚刚遭遇了第一次伐齐失败的重创,也正在谋划第二次伐齐,这时候王轨找上门来了。王轨对宇文邕说:“皇太子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王轨的这句话,内涵可太丰富了,我们需要仔细解剖一下。这句话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皇太子宇文赟,另一个就是杨坚,当时还叫普六茹坚,此时这两人是什么关系?翁婿关系。而宇文赟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杨坚未来也将成为国丈,宇文赟不是社稷之主,而杨坚却貌有反相,将来必定谋反,最终的结果,势必王朝倾覆,皇位易主。 对于外戚之祸,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痛的,西汉有霍光、王莽,东汉有梁冀、何进,西晋有杨骏,五胡有靳准,这些历史典故,对于王轨和宇文邕来说,并不陌生。 王轨这句话,明显要比宇文宪的话,说得更加精炼,也更精辟,杀伤力也更强,但是效果却并不好,因为周武帝宇文邕对此有点不大乐意了。 宇文邕为啥不高兴呢?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宇文邕对自己的儿女教育非常自信,这么多年来,他除了紧抓国家建设,同时也在紧抓皇子教育,宇文邕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尽到了教育的责任,王轨你说太子非社稷之主,这不等于是在否定我多年的教育成果吗? 第二,王轨你说皇太子非社稷之主,言外之意,就是要求重新确立太子。废立太子,乃是皇帝家事,一般情况下,朝臣只得遵从皇帝诏令,不得有异议。况且,宇文邕根本没有重立太子之意,也没有询问过朝臣们意见,而王轨竟然说皇太子非社稷之主,这明显触犯了大忌。 第三、宇文邕此时年仅34岁,正当壮年,春秋鼎盛,而你王轨所担忧的这些,全都是宇文邕的身后之事,难道王轨你是咒皇帝早死不成?宇文邕此时正准备大举伐齐,也是宇文邕真正建立功业的时刻,王轨你说的这些未免太早了吧? 基于以上三点分析,宇文邕真的生气了,但后果并不严重,因为,宇文邕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他是一个真正有胸襟、有气量的皇帝。 王轨的话虽然听着让人很反感,但这不等于犯了错,其用心是好的,只是不太会说话,说话太直接罢了。同时,宇文邕也明白,王轨是自己的心腹之臣,曾经一同共患难,也是自己身边的第一谋臣,伐齐之战即将打响,王轨还有大用处,怎可轻易加罪? 对此,宇文邕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如果他(杨坚)真的是有天命之相,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话说得不温不火、不冷不热、不软不硬,从这样的语气中,王轨也知道自己确实是失言了,也不敢再继续说下去,只好退了下去。 王轨是一个正直的人,也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这虽然是人臣应有的品格,但是这也隐藏着某种隐患,甚至是生身之祸,不久的将来,王轨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虽然口头上宇文邕并不相信王轨的话,但是这并不代表宇文邕没有疑心,因为,皇帝这个职业,是世界上疑心病最重的群体,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他们都会疑心重重。 为此,宇文邕再一次叫来了术士来和,因为来和是当时的顶级算命专家,宇文邕相信权威的判断。 来和早就已经和杨坚打成了一片,就算宇文邕问十次、二十次、一百次,来和也依然是同样的答案:“随国公只是一个守节之臣,并无异相。” 事实上,来和也没办法改口了,如果来和此时突然改口,称杨坚的确是有不臣之心,那自己称杨坚是“守节之臣”的话,不就成了欺君之罪吗?何况,一旦宇文邕要彻查此事,来和给杨坚算命的事儿,也会随之被抖落出来,这不是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吗?因而,此时的来和只能这么说。 对于权威专家的答案,宇文邕不能不信,宇文邕心头的那一丝顾虑,也再一次打消了。 也许你会说,宇文邕实在是太迷信了,一个术士的话,他居然就深信不疑了。 如果你这么想,只能说明你对古人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求神占卜,这才是真正的科学。 科学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而逐渐改变的,最初的科学就是迷信,古人相信,天道就是真理。 虽然宇文宪和王轨的进言让宇文邕对杨坚产生了一丝的疑虑,但是宇文邕打心底里并不相信,同时,还有权威相面专家来和担当学术顾问,所以,宇文宪和王轨的进言,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一丝波澜,对当时的政局以及杨坚的前途几乎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此时的杨坚再一次身处舆的漩涡,已经不是一两个朝臣说杨坚有异相了,而是一方百姓都在这么说,整个定州城,都在传言杨坚是圣人。 宇文邕将这一事件,与此前宇文宪和王轨的进言联系起来,宇文邕似乎真的意识到了某种潜在的危险。 这回,恐怕十个来和,也帮不了杨坚了,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宇文邕可以不相信宇文宪,可以不相信王轨,但他必须相信群众。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杨坚你必须在人民面前承认错误,杨坚,你在劫难逃了。转镇南兖州 接下来,摆在宇文邕面前的难题就是,该怎么处理杨坚? 置之不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皇帝是不可能接受一个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人存在的。 那么,杀了杨坚?这也行不通,因为此时的杨坚是伐齐之役的功臣,是皇帝的亲家翁,还是被皇帝委派的封疆大吏,是一个有功在身的功臣。现在伐齐刚刚结束,就把功臣杀掉,这不等于卸磨杀驴吗?天下人会怎么看宇文邕?以后的史书不就会留下宇文邕杀害功臣的记录了吗? 另外,杨坚在定州总管的任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根本挑不出什么毛病,也没有留下任何把柄,所以根本没有理由给杨坚治罪。 宇文邕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给杨坚调换工作。 杨坚此时的职务是定州总管,而定州是河北一带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让杨坚继续担当这个职务的话,恐怕会让杨坚在此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如果一旦定州有变,那么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北齐旧境都可能不保,如此一来,就真正威胁到国家了。 宇文邕思考再三,最终决定给杨坚安排新的工作岗位——南兖州总管。 南兖州,今安徽亳州,一代奸雄曹就生在此地,此处相比于定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差很多。 而且,此时的陈朝蠢蠢欲动,陈宣帝已经于当年的10月正式宣布北伐,老将吴明彻的先头部队已经直逼徐州城下,南兖州就属于战争前沿,是急需用人之地。于是,宇文邕想到了杨坚,正好以此为借口给杨坚调任工作。这虽然属于平级调动,但是,南兖州无论在各方面,都比定州的条件要差很多,想在这里有所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建德六年(577年)十二月,已经在定州总管的任上工作了十个月的杨坚,开始收拾行囊,前往新的工作地南兖州。 此时的杨坚,真的是比窦娥还冤,他不过是开了一扇门罢了,竟然使得自己调离了工作岗位,而且还是去偏远的南兖州,这让胸怀抱负的杨坚如何接受得了? 事实上,我们仔细考究一下杨坚所遭遇的这场“门事件”的话,真相就会水落石出,杨坚还真是受了天大的冤枉。定州的地理位置,我们早就说过了,这里是河北军事物资基地,而在高洋时期,北周和北齐两个国家是处于军事敌对状态的,其军事地位更为重要。 如果两国发生交战,北周军队肯定是从西边攻打过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西门。 于是,我们就找到答案了,定州城西门之所以被长期关闭,是一种防御政策,用于防御北周的突然来袭。 也许你会说,定州地处河北,根本不是边境之地,有必要这样防御吗?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定州是军事要害,所以,定州必然会引起敌人的重视。其他的城市可以不采取这种防御手段,但是,对于定州来说,这种防御就是必须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明朝末年,皇太极曾率领八旗兵绕道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直驱北城下,北保卫战也随即打响,此次战役也给袁崇焕带来杀身之祸。同样,在明朝嘉靖年间,也有一百余人的倭寇,从浙江上虞登陆,长驱,一路袭掠到长江流域,江宁、南京、苏州、无锡全部遭了秧。由此可见,军事防御绝不可固守于边境线上,防御要注重整体性。 而高洋所说的那句“当有圣人来启之”,意思也不难理解。高洋希望,高家的后代中能出现一位英主,带领北齐消灭北周。那么,定州城的西门也就没有继续关着的必要了,就可以打开西城门了,而这里的圣人所指的就是他期望中的那位英主。 没想到,高洋所期待中的圣人并没有出现,北齐最终被北周所吞并,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高洋的这句无心之语,竟然阴差阳错,成为了导致杨坚被调职的导火线。 但不管怎样,杨坚都得接受现实,杨坚必须走,必须去南兖州上任。 正当杨坚准备离开定州之时,他的老友庞晃来了。 杨坚一脸怅然若失的表情,庞晃看在眼里,也是愁在心上,庞晃知道,杨坚这是不甘心呐。 庞晃又何曾甘心呢?他把自己的下半辈子的幸福,都寄托在了杨坚的身上,杨坚成事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的下半生能否飞黄腾达。 在定州的日日夜夜里,杨坚和庞晃无数次地谋划过自己的未来,他们都坚信,定州将会是他们日后的龙兴之地,然而此刻,一切全都回到了起,归为了零。 这时,庞晃突然拉住了杨坚,并对杨坚说:“燕、代乃是精兵汇集之处,我们不如现在就起兵吧,肯定能夺取天下。” 当庞晃说完这番话之时,庞晃目不转睛地盯着杨坚,他渴望从杨坚脸上的表情得到一丝赞同或肯定的答案。 然而,杨坚微微阖动着嘴唇,只是说了句:“时未可也。”我不是不想,只是,时机未到。 从这一句话,我们绝对可以肯定,此时的杨坚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而稳健的政家。 起兵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