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隋唐风云

关灯
护眼

第232章最顺的开国皇帝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这位智顗大师普通人可能听着很陌生,但他在当时的佛教界甚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都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超级大师,是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开宗始祖。 杨广先后给智顗写了几封非常客气的介绍信(自己介绍自己),希望能见到智顗大师一面,但都被无情的拒绝了。 这也是可以想见的,杨广毕竟代表了北方的征服者,智顗身为南方佛教的代表人物眼见对方搞得江南国破,同胞被杀怎么可能会卖杨广好脸色。虽然杨广身为皇子就任扬州总管,但这样一位佛教史上的牛人,也不是世俗中的权力所能轻易撼动的。 杨广倒不气馁,再接再厉继续写,一封比一封客气一封比一封诚恳,一点一点的攻破了智顗大师严密的防线,最终大师同意和杨广见上一面。 这一面无非是给个面子,并不代表智顗会全买杨广的账,至于以后两人关系如何还得看这一面里杨广的表现。 虽然本文还未开始讲述之后属于杨广的那个时代,但请各位读者一定要注意这个历史细节。 智顗身为佛教的大宗师,不光德高望重、心志坚忍不拔,而且一定是看破了红尘和世俗各种迷雾的大智者。这种人绝不是可以用几句蹩脚的吴侬软语夸赞两句就忽悠的改变立场的小人物。 我们并不知道杨广跟智顗到底说了些什么,但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智顗大师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满意(智顗比杨广大三十多岁)。因为在会面结束后,智顗送给杨广一个法号‘总持菩萨’,而杨广也送给了智顗一个尊称‘智者大师’。 换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方式就是,俩个从没见过甚至还抱有敌意(单方面)的陌生男子,第一次见面后居然互相起了个非常亲密的昵称外号。 得到了智顗大师的认可,就是得到了江南佛教界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江南广大佛教信众的支持。 数百年的分裂让南北两方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分歧,但杨广靠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就任扬州总管仅一年多时间,就让江南社会中对北方的积怨和不满慢慢平息了下来。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即便是多年在官场打滚的老油条们也不见得会比他完成的更快、更好甚至能不能做得到都是两码事,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杨广时年只有二十二岁。 回望自己二十多岁时,还只是一个天天想着翘课泡吧、挥霍青春的懵懂少年…说多了都是惭愧。 如果说平陈的时候杨广只是坐在后方体验体验生活,这次威服江南则证明杨广具有了独挡一面的潜质和能力。 他是一个能办大事的人。 杨广和杨素一文一武,同心协力将江南牢牢的抓在手心里,这是他们第一次默契的配合,这对隋朝第二代君臣搭档今后还要携手并肩一起走更远的路。 史上最顺的开国皇帝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大帝国的开国皇帝中,当的最顺利的一位。虽然过程中有过担惊受怕,但也仅此而已,除了被自己的女婿宇文赟玩了一遭和很可能是杜撰的赵王之约,他从没有受过生命威胁。 和其他把脑袋别在裤子上艰苦创业的帝王不同(如刘邦、朱元璋等),在杨坚人生最关键的几个十字路口上,全部是绿灯飚过,他是一个只拿着两块钱就中了五百万的命运宠儿。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杨坚的创业轨迹,确实得佩服这个人的人生实在太幸运了,他不但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时代,还获得了一大批能帮他创业的好部下,而更重要的是跟他竞争的对手不是二百五就是脑残。 可要说杨坚就是靠幸运打天下,那实在是太小看这位‘史上最顺的开国皇帝’了。 他的人生虽然不是一本励志故事,却是一部帝王心术大全。 凭借着谋反篡位起家的杨坚,得到的地位和荣耀都是靠他的脑袋瓜。一个中了大奖的人最怕的当然是别人惦记他来之很易的意外之财,更何况是天下最尊贵荣耀的皇位。杨坚从来没有忘记他是怎么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在坐上这个位子以后也都很警惕别人用他的方法来赶他下去。 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在杨坚上位不久,感觉被冷落没有利益最大化的宇文忻、刘昉、梁士彦等人就曾密谋造反,而这只是比较著名的谋反案例之一。即便是现在深得他信任的心腹杨素,当年跟媳妇说的自己要当皇帝的话,都未必是一句戏言。 在混乱的三百年中,坐在皇位上的人一直都是众矢之的,庸碌无为的人绝不可能会坐的下去。身居高位的大臣们又岂是好相与的,这批人基本上是这个国家里要么最有势力、要么最聪明、要么最有野心和最勤奋的一批人,在这些人面前混日子,很可能被吃的渣都不剩。 在杨坚眼中匍匐在自己脚下面容恭敬的大臣们随时都可能变成要了他命的刽子手,为了把皇位坐穿,杨坚的脑袋无时无刻不在高速旋转,如何驾驭群臣。 把江南揣在口袋里后,杨坚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完成了统一大业的他,内心深处某些阴暗微小的地方开始被放大了。他用来驾驭群臣的手段变得非常暴力,非常直接。 这般手段也是灰常机智,大臣们防不胜防,中招的人一个接一个。虽然不至于完全杜绝贪污现象,但确实让朝中的风气刚正,那些受贿和准备受贿的人也是愈加收敛和小心。 整人整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可杨坚同志仍然觉得还不够,为此他还特别在朝中设立了一个新的岗位。 这个岗位的称呼不详,职责则非常清晰,就是拿着一根木杖站在一边看着皇帝和大臣们开会。碰到让皇帝不高兴的人在经过授权之后上去就打,打到让皇帝高兴了为止… 每天他们的任务指标在几个或十几个不等,下限是四个。而且打人一定要专注,不能偷懒也不能徇私,如果被皇帝发现打轻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既然是奉旨打人,这些人拿的木杖也绝非一般的木杖。这根木杖的具体尺寸大小咱无从考证,不过杨坚曾问过领左右都督田元,他这么打人重不重,田元说重,杨坚再问咋个重法呢,田元的回复如下,‘元举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捶人三十者,比常杖数百,故多死’。 这段话说这根杖粗如指可不是跟手指头粗细,田元举了下手,说明他是用手指头比划了一下这么粗。后半句就清晰易懂了,这根粗打人三十下跟正常版本的打人几百下没啥区别,而且还经常把人给打死了… 所以隋朝的朝会上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景象,杨坚在跟大臣开会时,他就像县老爷坐在台上,下面的大臣就像一群在押犯人,旁边还有一群站的非常整齐的衙役,动不动就上来揍他们个哀嚎遍野。 有过基本历史功底的观众们不难发现,杨坚安排的这些近侍和设计的这个像极了后世明朝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锦衣卫’和‘廷杖’。看来这两样东西也不是老朱家的原创,而是取其精华发展出来的升级版。 一统天下之后的大隋王朝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开个高层会议天天实在很不像样,以高熲为首的一帮大臣开始劝导杨坚多消消火气,把这打人的杖子给撤了。就是不为被打死的同僚们,也得多为自己着想,天知道这根得用手比划一下粗细的啥时候会打在自己的屁股上。 在高熲、田元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杨坚还是同意把这根给撤了,不过是暂时的。后来有一位叫李君才的中级官员不开眼,在杨坚面前说高熲的坏话。听到好基友被人训杨坚的暴脾气又起来了,准备把这个李君才揍一顿,可撤下去杨坚一时半会儿懒得再去找,就近找了根马鞭把这个李君才给活活的抽死了。比较了一下揍人和抽人两种不同的质感,杨坚还是觉得打屁股更好使,这根杖子又重新树立在朝会之上。 此时杨坚的性格已经被这至高的皇权所腐蚀,这个皇权让他把宇文一族杀戮殆尽,让他将自己臣下的性命视如草芥。权力就像一个魔鬼,把原本占据在杨坚心中那尊光明仁善的佛像替换出去,并发出残忍的狞笑。 这是一种不可逆的改变,只要权力还在,这个魔鬼就不会离开,他将陪杨坚一起走过后半段孤寂的人生旅程。 帝国高层的震荡 打人也得看个亲疏远近,杨坚找下的对象一般都是交情浅、脸儿生的中级官员。对天天跟自己打照面的一帮重臣们,杨坚还是很少会下黑手的。 但这不代表这些帝国高层的日子会很好过。 自李德林被踢出局之后,第二个遭殃的是杨坚的好侄子杨雄。 杨雄在被立为左卫大将军之后,工作一直非常勤勉出色、还非常会围人缘儿,在军中上下的口碑风评一直都非常高。按说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侄子,杨坚这个当叔叔的应该高兴才是,可坏就坏在杨雄太有出息了。 杨雄仍然是一个好侄子,但杨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慈祥仁爱的好叔叔了。杨坚曾经刻意扶持自己的几个儿子,不管事抗击突厥还是南下平陈都把他们带到前线去见见世面、打打基础。但除了杨广之外其他人都不算太争气,在朝中的知名度远不及杨雄在朝中的名望。 杨坚也是世家出身,也是护犊子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表现不如同族兄弟的儿子,这让他有点不高兴。疑心还颇重的他渐渐地不光对杨雄有意见,还对杨雄是不是也惦记着自己的皇位多了一个心眼儿。 按理说杨雄只是侄子,跟杨坚的皇位基本是绝缘的。可他毕竟是个宗室,杨坚总是能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当年杨坚正是像现在的杨雄一样,在宇文邕、宇文赟父子眼皮子底下攒经验、赚声望,才获得最高成就篡位成功。他可不希望杨雄视他为学习的好榜样,如果他突然挂掉或者局势出现混乱的时候,一个有名望的宗室的能量是要比外戚强很多的。 综合了自己的面子和威胁各个方向的考虑,杨坚决定向自己的侄子下手了。 一直以来杨雄都没犯什么错,相反工作和口碑都还不错,即便是看在自己家族的面子上杨坚也不至于痛下杀手。杨坚只是玩了一个政上最常用最有效的小手腕,随便表彰了一下杨雄后给他调换了一下工作,转职为司空。 司空这一岗位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上可以追溯到西周,到了隋朝也是位列三公之一,是一个非常受到尊崇的岗位。 不过这个岗位级别够高、却没什么实权。明面上杨雄从左卫大将职司空算是升迁调动,可前者是军方手握实权的重要岗位而后者仅是一个挂名的闲差,杨坚使得这招就是后世官场都玩腻了的明升暗降。 杨雄是一个聪明人,听到自己叔叔的安排后他深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得了新的任命就安安静静的谢恩,从此闭门谢客就当自己提前退休了。 一样是激流勇退,杨雄比前朝的宇文宪要好命的多。虽比不上宪哥功勋卓著,可杨雄到底是保全了自己,而且福荫后代。 从杨雄和李德林子孙们后来的结果看,此时退出隋朝的核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留下的人未必会功德圆满。 第三个倒霉的是苏威。 在隋朝的各项活动中,苏威不是表现最出色的,却是表现最活跃的。所有的事他都能变着法的插一脚,建立法律政令有他、稳定国家财政有他、提议迁都的有他、平陈之后的为统治江南出谋划策也有他。 要说他没什么真材实料那绝对是冤枉了他。苏威和高熲一起为大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国家的前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能够在这十年多的时间里国库充盈实力蒸蒸日上,各个方向都看得到苏威的影子。 杨坚不是瞎子,既然苏威好用,他也乐得拼命的用。是以苏威不但是身兼五职,他的职位调动也是异常的频繁,御史大夫、刑部尚书、民部尚书甚至吏部尚书,苏威全干过,在这些岗位上他确实都干的挺不错,也干出了很多成绩。 可此人可以用,而不可以大用。他不像高熲和李德林那样富有远见,用来做个副手可以,要事无巨细全听他的,乱世迟早的事。 苏威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他的施政方式未免太理想化、片面化,特别喜欢制定一些条条框框的规章条例来约束别人。先前苏威就捣鼓出来一个‘五教’一个‘乡正’折磨江南人民造了反,这就得给苏威计一个大过。 犯了错,就低调点嘛,少嘚瑟一点又不会死。可苏威偏偏就得了‘不嘚瑟会死病’。 身上背着五个重要岗位既挡了别人的官路也招人记恨,一直都有跟苏威不对付的人在杨坚面前骂苏威的不是,杨坚大气都是一笑了之,苏威感觉有皇帝老大的支持也颇为得意。 坏就坏在苏威得意忘形上。 在一次朝会上,苏威得意洋洋的当着杨坚和一帮同僚自己给自己贴金,‘我老爹常教育我,只要学好了孝经就足以治国立身了。’这句话明显是在吹牛,孝经又不是,哪有这么全的功效,只不过出自苏威这张口,大部分人也觉得没必要跟他较真,连着杨坚都符合着夸了夸。 可还是有一小部分,确切的说是一个人跟苏威较真儿了。 ‘苏大人所学可不止孝经一部书而已。如果你先父说过这句话,那苏大人你就是不听先父教训是不孝,如果你先父没说这句话,那你就是跟皇上说谎话,这是不忠,敢问苏大人您是不孝呢,还是不忠呢?’ 这段话在逻辑思维上无懈可击,听得苏伟目瞪口呆总不能说自己就是吹吹牛,忽悠忽悠大家吧。 说此话的人名叫何妥,时任国子博士,位不高权不重,顶多算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苏威万万没有想到这么一个小人物居然敢挑衅自己,他心眼也不大从此就跟这位何妥干上了。 何妥这个人是江南出身,曾在萧绎手下供职,当年萧绎兵败之后以被俘虏的学者身份继续在当时的北周做一个学者。与苏威相比何妥确实是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跟何妥出身差不多但身份地位高出一大截的李德林都没能压过苏威,是以苏威觉得整这个何妥就像捏死一只小蚂蚁。 可惜这位何妥虽是一个小人物,却不是一只小蚂蚁。他先后效力过萧绎、宇文邕、宇文赟和杨坚,之所以混的这么并不是靠的运气,而是靠他那张嘴。这张嘴可能成事不足,但坏个事还是很容易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