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隋唐风云

关灯
护眼

第261章实力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隋唐风云!

该安排的都安排的差不多了,李渊开始向长安进发。这一路李渊边走边发传单,对太原周边郡县进行招抚,只要投降都会妥善安置。所到之处都很给他面子,沿途都不用打什么打仗,就一一拿下了,此行还算很顺利,直到李渊碰到了西河。

西河的守将态度比较顽固,多次表示要效忠朝廷,拒绝李渊的招揽。而西河又是从太原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在李渊即将到来之际,这些守将组成了阻挡李渊出兵长安的第一道防线。

这是李渊自宣布起兵以来的第一战,战斗结果会直接影响今后部队的士气,必须要谨慎对待。经过仔细思考后,李渊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建成。李渊并没有因为派出去的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了要求,他只让李建成带了三天的口粮,三天之内不拿下西河,饭辙自己解决!

在传统历史概念里,李建成经常被塑造为一个精于算计,嫉贤妒能,没有什么才华的公子哥。可在历史记载中,他的形象其实并非如此。

三天拿下西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李建成的工作并不轻松。要命的是西河之战还是李建成人生中第一次带兵上战场,‘第一次’体验这种人生经历可不是什么美妙的事情,更要命的是他带的兵也是没打过仗的新兵蛋子。对李建成而言,这一战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而他的表现其实是很出色的。

没做过不可怕,最怕的是不知道做什么。虽然没有打过仗,可李建成没有慌乱,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李建成在出发前先立下军法整肃军纪,命令所有将士必须听他号令,尽管粮草紧张可沿途不准抢劫老百姓的庄稼粮食,想吃必须要付钱。并且李建成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和将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这份认真的态度赢得了士兵的尊重,也得到西河百姓们的肯定,一路上一直有百姓前来投诚。等李建成来到了西河城下,他又下令不得城门,里面的百姓想出便出想进便进,不可阻拦,套着仁义之师的神圣光环号召城里的人快点投降。

西河城下,非常古怪的一幕出现了。李建成明明是叛乱者,却占领了道德制高点,西河守军明明是抵抗叛乱的正规军,在李建成面前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还被教育知错能改就好,放心,我不打你。

这种莫名其妙身份的转变,让西河守军感觉晕头转向,太守高德儒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要跟李建成对抗到底。可惜像高德儒这样坚持原则的人,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投降的。在李建成开始攻城时,西河城门直接被里面的人打开,把李建成放了进来,高德儒被活捉,西河被拿下了。

占领西河之后李建成兑现了自己的承若,除了成全宁死不屈的高德儒,其他人全部赦免,整个过程非常平静,就像根本就没打过仗一样。当李建成回去跟李渊复命时,此行往返不过九天。

这一战太长志气了,李渊简直笑的合不拢嘴。要是仗都这么打,天下就是他碗里的肉,想怎么啃就怎么啃。

不过很快李渊就笑不出来了,在七月,他继续进军到贾胡堡时,天开始下起雨来。

古时又没有柏油路,全都是土道,下场雨,对行军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李渊就驻在了贾胡堡,准备等雨停了再走。

人算不如天算,这场雨下得实在是太大太长了,李渊一等,就是一个月。

和情人一起听雨,是浪漫,和几万士兵一起听雨,是一场灾难。每天都要人吃马喂,那可都是要钱的,李渊急的挠破了头也没用,而且最重要的是耽误了作战时机。李渊此次向长安进发,速度越快对自己越有利,现在居然被大雨阻断了一个月进程,不但给长安守军更多的准备时间,对己方的士气也是一个重大打击。

当时刘文静回访突厥,仍然未回,军中开始出现流言蜚语,声称突厥要背弃盟约偷袭太原等等,弄得人心惶惶,裴寂等人都开始建议班师回家了。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李渊动了北归的心思,是在李世民一再劝阻下才打断了这个念头的。不过此事经不起推敲,李渊为了此次进军长安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把命都压进去了,如今为了一场雨就打道回府,跟本没有道理。估计有流言是真的,而李渊一直默默的承受着这些压力。

等到雨全停了,李渊赶紧接着赶路,又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李渊出兵的事儿已经传到了长安,西京留守代王杨侑早已做出了反应,派虎牙郎将宋老生带兵两万,驻守在李渊的下个目的地霍邑,同时派老将屈突通率兵数万驻扎在离霍邑不远的河东。这两人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对李渊非常不利,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同朝为官,李渊还是很了解屈突通的,这位老将的作战风格非常稳健,这几年对付各路义军虽没有打过多少大胜仗,可也没听他输过一次。这对李渊而言是个看起来不是好消息的好消息,因为屈突通太求稳了,轻易不会出兵,所以他就不会很激进的冲到李渊的后方来,暂时帮李渊省了一个后顾之忧,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宋老生。

宋老生是从中央特派过来的,想靠在西河那么忽悠是唬不住的。两边兵力又相差无几,强行攻城很容易打成持久战,再耗上一个月等屈突通反应过来赢不赢都是个输。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宋老生主动从霍邑城出来跟他打

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人家宋老生凭啥放弃自己的优势主场,乖乖跑出来呢?

凭他蠢。

宋老生光听名字,就像个没读过啥书的粗人,实际他也确实没读过什么书,只因为在镇压有些功劳才被杨侑看重。宋老生在李渊被大雨困在贾胡堡时就到了霍邑,那时是他阻击李渊的最好时机,可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也跟着李渊一起等雨停。由此李渊判断这是个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所以李渊制定了一个计划勾引宋老生。李渊还真舍得下本,他让自己的两个宝贝儿子来做诱饵,只带了十几个随从就跑到霍邑城下对城墙上的宋老生指指点点。宋老生单纯到没发觉有什么不对劲儿,看到两条大鱼在自己眼前晃悠就忍不住出城抓人。

人蠢只能怪自己,点背不能怨社会。宋老生自己单纯点也倒罢了,偏偏他的对手还是这个时代‘最高智商俱乐部’中的三位高手。眼见勾引战术初见成效,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和李建成来正面牵制宋老生,一路由李世民包抄其侧翼,将宋老生的部队一分为二。在交战正酣时,李世民对被分割出来的隋军大吼,宋老生已死。这些士兵不愧是由宋老生带出来的,活没见人死没见尸就对李世民所言信以为真,竟原地解散了。被李世民宣判死刑的宋老生看到后军瓦解,后悔的肠子都变色,想往城里赶后路又被堵住,最后硬生生的被耗死在外面。

其实宋老生只要老老实实的在城里待着,屁事都不会有。李渊的部队并没有装备攻城器械,在随后的霍邑攻城战,士兵们都是靠徒手攀登上城墙,经过非常艰难的战斗才把缺少大量兵力和主帅的霍邑城攻下来。

其实宋老生只要老老实实的在城里待着,屁事都不会有。李渊的部队并没有装备攻城器械,在随后的霍邑攻城战,士兵们都是靠徒手攀登上城墙,经过非常艰难的战斗才把缺少大量兵力和主帅的霍邑城攻下来。如果宋老生不是那么冲动,或是换个死性点的人来守霍邑,可能结果都会大不相同。

不过这些都不是李渊需要考虑的事情,实际情况是他以胜利者的身份站在了霍邑。自李渊起兵以来霍邑之战是最重要的一战,不但避免了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还证明他有可以跟中央军对抗的实力。占领霍邑之后,李渊不光犒赏自己队伍里的有功之士,对霍邑的官民也费心安抚,愿意加入他的人妥善安置,不愿意入伙的关中士官,全部给予五品散官待遇放其回家,承诺日后事成还可以拿着凭证跟他领工资。这招实在是太厉害了,不但断了这些人回去以后再跟李渊捣乱的念头,同时还起到了非常好的广告宣传效果,大量的隋朝官军都跑来投靠,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喜欢舍得发薪水的老板。就算没跑过来,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抵抗意志。

随后李渊的进程发展就很顺利了,八月初三他占领霍邑,五天之后就进入了临汾,十天之后攻克绛郡,八月十五抵达了龙门。从太原到西安旅游过的朋友们应该对这几个地方比较熟悉(霍州、临汾、新绛和黄河龙门大桥),是一条很不错的旅游路线,而且我相信李渊这一路心情也很不错,因为他每到一个地方不用一天就把地盘给占了,尤其是到了龙门之后刘文静也从突厥归来,还带了咄吉世第二笔注资,五百突厥骑兵和两千匹战马。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裴寂特地制作了一种糕点小吃广发于军中充作军粮,还给这种糕点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月饼’。然后李渊和他的儿子、部下们,在喜悦氛围中吃着月饼,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秋节。

在龙门,李渊最大的收获不光是吃了顿月饼和得了突厥的战马,还成功招降了山西境内最大的义军首领孙华。孙华有多少兵力,史书中并无记载,但李渊对孙华的礼遇程度超乎想象,见得第一面就手拉手坐在一起嘘寒问暖谈天说地,还给予孙华自行委任部下官职的权利,不要小看这项权利,在李渊集团中有此权利的人孙华是第二个,所以我们可以保守估计在孙华入伙之后李渊集团的实力至少翻了一倍。

此时李渊有两个选择,一是从龙门直接渡黄河去长安,二是先将河东的屈突通解决掉再去长安。这是重要的决议,所以李渊开了个作战会议找大家一起商量。经过诸将集体参与讨论,绝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个选项,干掉屈突通。这也难怪,虽说屈突通并未对他们作出实际的军事行动,可任谁被一个图谋不轨的大叔一直尾行,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都想把这条尾巴切掉。

大家的判断跟李渊的判断基本是一致的,不过作为老大李渊想的更细致一些。其实屈突通的驻地跟他们已经很近了,最近的时候仅有五十里,可李渊攻下霍邑,屈突通没有来,攻下绛郡,屈突通没有来,一直到龙门,屈突通也没有主动出击一次,而且还不像另有所谋。对一位沙场老将来说,如此安静肯定是有问题的,据此李渊判断,屈突通应该是被上面勒令出战,他本身的求战欲望并不强烈,所以可以打一下试试看。

李渊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他派新入伙的孙华和王长谐、刘弘基、史大奈等人,先行渡河,勾引屈突通出战,如果屈突通出来了他就进攻河东,如果屈突通不出来,王长谐等人就从河东城后面的桥梁过去跟他一起前后夹击。此算计考虑的很到位,不过出了个小纰漏,那就是一直不动的屈突通,这次确实是动了,不过动的有些出乎李渊意料。

王长谐等人渡过黄河都被屈突通看在眼里,不过他没有像李渊意料的那样亲自带队进攻,而是派手下桑显和夜袭王长谐的军营。这一战打的出其不意,王长谐差点中招,好在他快撑不住的时候,孙华和史大奈及时过来解围打退了桑显和,在桑显和退回河东时,顺带把桥给拆了。虽说和李渊的原始计划有冲突,不过桑显和也算帮他们把完成了战略目标,把屈突通困在了河东。只是李渊没有想到,桑显和毁桥是有意为之。和李渊一样,屈突通也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老成持重的屈突通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善于打不过却精于城池防御,他有自信可以不让李渊攻下河东。

老将军就是老将军,事情进展果然如屈突通所料,九月初十,李渊全军开始攻城,经过一天的奋战,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九月十一,又开始攻城,河东依旧岿然不动…李渊确实打不下来。屈突通得意洋洋的开始加固城墙,想要在河东跟李渊打持久战慢慢耗下去,只要能拖住李渊就算不赢也是胜利。

可惜屈突通也算漏了一至关重要的一点。

经过两天的试验,李渊知道他确实没办法很快攻下屈突通防守的河东城,在他冥思苦想攻城对策之际,李世民叩开了他的大门,告诉他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其实他们没必要待在河东跟屈突通死磕,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长安。

没错,他们攻河东只是为了让屈突通不在后面捣乱,而这个目标不用一定攻下河东城,派人守住大门不让他出来就行了,他们可以继续赶路。

一言惊醒梦中人,李渊大彻大悟。他确实没必要跟屈突通耗下去,所以在第二天留下少许人看住屈突通后,就带军跨过黄河,直奔长安而去。

此时向长安进军,确实是最英明的决定。按常理推断,距离长安越近遇到的隋军抵抗应该会越激烈,可事实恰恰相反,当李渊渡过黄河之后,最先遇到的并非敌军,而是自家人。

李渊在太原宣布起兵前,就召集还在外地的亲属往太原赶。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像李建成那么幸运可以跑到太原,在这场跟事关生命的赛跑中,老五李智云就因为跑得慢而掉了脑袋。

除此之外李渊还有一部分亲属,也滞留在了陕西,只不过这些人非常彪悍,不但躲过了隋军的追杀,居然还在陕西打出了一片天。这些有着彪悍人生的人包括李神通、段纶和李秀宁。

李神通是李渊的堂弟,跟李渊从小玩到大,关系非常不错。不过在他堂哥起兵时,这哥们儿就比较悲催了,通知他逃跑都来不及,因为他就住在长安。随后长安开始抓捕李氏一族,逮到了基本就完蛋了,而李神通人如其名,确实是有神通之人,他不但躲过了隋朝的天罗地网逃了出去,还跟当地侠客一起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在长安附近游弋,人数逐渐破万。

段纶是李渊的女婿,也是名将段文振的儿子。小伙子人激灵,腿脚也麻利,出事儿之后,他跑到了蓝田,在那里也纠结了一支上万部队,跟李神通一起打游击。

能躲过的追杀还可以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成立一支颇有实力的队伍,李神通和段纶都可称为人中龙凤,不过论经历之传奇,仍逊色于李秀宁。

李秀宁,李渊之第三女,年龄不详,已婚,早年嫁与柴绍为妻。虽然结婚早,李秀宁可不是一位贤小家碧玉、妻良母型的女性(并非说她不正经)。隋唐时期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点就是的女性经常以彪悍著称,李秀宁也是如此,她是一位事业心非常重的女强人,深谋远虑、胆气十足,文治武功一点不输她两位同胞兄弟。

在李渊起兵前,她和柴绍正在长安。顾及女儿女婿的安慰,李渊派使者将起兵之事通知了他们,要他们赶紧去太原(同样是李神通泪奔中)。虽说提前接到了消息,可柴绍仍有顾虑,走自然是想走,可在这个敏感时期他俩夫妻要是一起上路,有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没准刚走就被人给抓回来了,犹豫半天也拿不定主意,所以找李秀宁商议一下。

李秀宁淡定的说,既然如此,你走,我留下。

李秀宁愿意留下,并非是斗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一介女流,跑到太原也不过是躲灾避难,这不符合她勇往直前不甘寂寞的性格。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李秀宁不甘心碌碌无为的度过,她觉得留在陕西会比去太原更有利于帮助她老爹起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