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倒也在李泰最初的计划当中。
他最初就想在延康坊建设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呢,若不是受困于手头资金不足,他早就想这么去做了。
至于,新平,灵台二地的煤炭,李泰这边也自是让福伯招募附近的流民去挖煤。
这样一方面能替自己老爹消化一部分灾民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极大程度解决灵台,新平二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按照李泰的初步规划来看,延康坊外圈建设的酿酒车间,锻造车间,水泥车间等是负责大批量,成规模生产出来的。
而在延康坊中心位置的建筑,那自是大唐科技院用于研究,发明的实验室。
相信在李泰的用心经营之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在延康坊内经过实验后,再逐步投入到下面各门各类的生产车间当中批量生产。
至此,延康坊上下皆陷入到了一片热火朝天,大兴土木的状态当中。
同时,有水泥,混凝土这等建筑神器材料的加持,一马车接着一马车的沙子,碎石子,石膏,木材等所需的建筑材料有条不紊的从洛州,长安两地源源不断的运来并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建设当中。
此次建设之规模,可以说是延康坊前所未有的!
不光李泰先前招募的各地匠人,包括少府监的能工巧匠们都也都尽数参与了进来。
延康坊的男人们负责干力气活,女人们则负责搭建灶台,生火做饭,千百号人,天刚蒙蒙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劳作了,连口果腹的吃食都没有,那怎么能行?
总不能光让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吧?
而延康坊那些毛头小子们一个个也都没闲着,没事也打打下手。
对于延康坊辛勤劳作的百姓们,李泰这边也是丝毫不吝啬,大手一挥,直接就当场宣布男人们一天工钱五十文,女的十文。
李泰这般大手笔,羡慕的那些从少府监过来帮忙的匠人们口水都快从眼睛里流了出来。
他们几时见过如此之高的薪酬啊?
就算换做那些在王侯之家打工的,最多一天也就三十到四十文就顶天了!
而这般标准在唐贞观年间来说,那也是妥妥的高工资,高待遇了!
可在延康坊的百姓来说,就只是出上一把子力气,就一人一天五十文,女的都有十文的丰厚薪资!
讲真的,如果不是考虑到少府监不是你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的地方,他们这些匠人一个个心里都生出想要‘跳槽’到魏王府的心了。
不少少府监的匠人们,只能在中午吃饭时往嘴里恶狠狠多扒上两口米饭,算是聊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了。
由于延康坊内外的建筑工程都在同步进行当中,且参与人员已过千人。
但这对于上一世常年带队执行任务的李泰来说,却构不成丝毫的问题,一系列的安排也都在井井有条进行当中,且施工进度也是飞快。
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延康坊近八十亩的土地已完成平整工作,而延康坊内部的三号酿酒车间,二号锻造车间和二号水泥车间也都打好了地基。
有了混凝土的加持帮助下,这一切进展的自然非常顺利。
而混凝土本身作为受众最广,综合最好的建筑材料来说,别说在唐贞观年间了,即便是换做上一世李泰所生活的现代当中,其在建筑行业的地位那也是无人可撼动的。
同样也趁着此次大兴土木的机会,李泰也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图纸拿了出来给杨务廉逐一进行讲解,并告诉这两件神器的妙用之所在。
杨务廉在刚开始从李泰手中接过了这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图纸后,看的那是一脸茫然啊,全然不知李泰究竟想借此图纸跟自己讲些什么。
但伴随着李泰循循善诱的往下讲解后,杨务廉的嘴巴便不由自主的张大了,心中的骇然更是溢于言表,尽是震惊之色。
首要要提的是,对于唐贞观年间来说建造房屋的过程本身是十分反锁和复杂的。
这一点,哪怕是李泰将水泥和混凝土这些上一世的建筑神器搬到这个时代来说,也依旧不能改变如今这种现状。
尤其现在的李泰想进一步扩大酿酒车间,铸铁车间,水泥车间这类的生产规模,那这车间高度和占地面积也自是会呈几何倍数的向上增长。
但这一增加不要紧,在唐贞观年间若想建设李泰这种高大的建筑,那首先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将重物运抵至高处。
而唐贞观年间对此的解决办法,就只能用人力不断架高,硬抬上去。
但此等做法,不但劳民伤财,在这背后还伴有极强的安全隐患。
可现如今,随着李泰由浅入深的讲解,在杨务廉眼前所呈现的则是仅凭一己之力,从中借助一个精妙无比的机械装置就能将过百斤的重物悬吊至高处的解决办法。
杨务廉登时惊为天人!
而一旁,看到很快就明悟定滑轮,动滑轮用法,并为此举一反三的杨务廉。
李泰也不禁心生感叹!
这杨务廉不亏是在唐朝堪比鲁班的工匠大作啊,在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才思之敏捷乃李泰生平仅见。
如果不是自己穿越而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高望远,自己都是土生土长的大唐人,在建筑设计等领域上,自己还真未必能在该领域胜的过他。
只是,上一世据记载来看,杨务廉乃是一个有大才却无大义的人。
虽凭借着一身才华在大唐官场中是平步青云,但随着他高官厚禄加身,这干过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更是没少做。
虽杨务廉现在年岁尚浅,远不如上一世那般老奸巨猾。
但在用人和培养方面,李泰却依旧要在杨务廉身上多费些心思才是。
就在李泰正有条不紊指挥着延康坊各处建设等相关工作时,却是听到李铁牛的声音从更身后由远及近的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