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关灯
护眼

第三百四十三章 F射线的特性,应用会议,黎曼猜想只是前提?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吾看书 www.wukanshu.com,最快更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几万米高空的反重力飞行器……有反制手段?”

“到时候,有……”

“还是说,在空舰-2上装空对空导弹?那不是常规操作吗。”

“王院士,你的意思是说你们已经在研究这个技术了?是反导,还是防空火炮?”

“火炮不可能打那么高吧?”

“火箭院那边,不是已经有个修正弹头轨迹的技术吗?应该和王院士有关,现在可能是和火箭院的合作?”

当听到王浩说有反制手段以后,好几个军官以及高级技术人员都惊讶的讨论起来。

王浩并没有详细的做解释,倒不是牵扯机密之类,主要因为还没有确定研究成果,应用上也不是百分百保证的。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不断做着有关的实验,F射线的一些性质已经确定了。

先就是能够把控方向,并确定F射线具有强湮灭力场的特性,并且表现出的强度相对要高一些。

另外,F射线是瞬时传播。

能够确定的是,传播速度至少接近光速,因为目前的技术问题,F射线覆盖距离受限,还没有找到方法进行检测。

第三个特性就是不会受到传播过程中的物质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F射线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场力,就像是磁场、电场一样,并不会因为其中有物质,场力的大小就会受影响产生变化。

但是,F射线并非不能对抗,还是能够被阻挡的,高磁场可以让F射线产生偏转。

F射线,可以理解为强度更高,瞬时爆的强湮灭力场,自然会具有强湮灭力的特性,先就是能够让物质产生强磁化。

其次就是可以瞬时增加电子活跃性,会让电子设备直接瘫痪。

另外,基于强湮灭力会让粒子活跃性增强的基础,F射线很可能具有引燃核反应的作用。

不仅仅包括核裂变反应,条件允许的核聚变也可能会被引燃。

如果指向的核反应堆正处在运作状态,F射线可能会迅速加强其反应效果。

最后一点还没有被实验直接证实,只是理论研究上的推断,但王浩对结论还是非常确定的,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效果,还需要真正的实验来检验。

这种实验当然不是轻易能做的。

王浩并没有顺着话题继续说,相关的讨论也只能停留在讨论上。

接下来就是继续了解空舰-2的测试情况,王浩对于各种数据以及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了解。

之后他确定没有什么大问题。

一些小问题还是存在的,但也是测试正常遇到的,都可以想办法来解决。

在了解的过程中,王浩也和其他人谈起了即将进行的庆祝活动。

相关负责的空军将领,解释了空舰-2的展示过程,“到时候,空舰-2会停留在云层上方,等到了预订的时间,空舰-2就会垂直下落,在恰当的时间,下落到预订的高度。”

“之后会平移直飞,直到离开活动场地……”

他谈起来也精神振奋。

王浩听着也非常期待,“这个设计很好,从天而降,区别于其他的飞行器,能够起到展示技术的作用。”

“对,我们就是这么想的。”

“阅-兵的目的就在于展示军事科技,并对国际起到震慑作用,顺便也能鼓舞士气,垂直上升和下降是空舰-2飞行中最大的特点。”

“这是我们一起讨论的结果,也得到了上级批准……”

……

在呼成的空军基地待了两天,王浩就乘坐军车去了都。

等抵达了都以后,王浩去了安排好的酒店休息,第二天就去了奥运村的会议中心,那里要进行的是科技部举办的前沿科技应用及理论会议。

其实主题就是超导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

‘应用’放在前面,自然被重视的是应用,主要内容也是探讨超导相关的技术应用,以此来推动新科技来带动经济展。

这就是最终目的。

任何一项有价值的科技领域,最终目的都是带动经济展,实现更多的就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来参与会议的很多都是应用科技的专业人士,包括一些商务部官员,以及大型企业的代表。

伴随着超导材料的创新,超导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力以及制造业。

电力领域,自然不用多说,超导技术和电直接相关,电力供应的过程中,好多部分为了降低能源损耗,都会使用超导技术。

另外,超导储电装置也已经开始建造,预计明年就能够实现初步应用。

超导技术在制造业方面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钢铁行业。

超导技术能制造出更高、更稳定的磁场,能够应用到钢材生产过程,武钢的双锟轧钢生产线,就需要稳定的高磁场,来降低出产钢材的次品率。

超导技术还能应用很多的领域,包括医疗器械、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技术,等等。

科技部的会议还探讨了反重力技术的应用。

现在反重力就是最大的应用就是的制造空舰系列飞行器以及反重力磁悬浮列车,其他大的应用都在探索的阶段。

这主要还是因为最高端的反重力技术,依旧处在保密结算。

普通的企业只能使用公开的反重力技术,制造出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以及横向百分之七十的场。

这种级别的技术想实现应用,需要非常庞大的投资用于应用技术研。

王浩对于超导技术以及反重力技术的应用就不太关心了,他就只是旁听一下会议,主要还是等待后续进入理论阶段。

他受邀参与会议最主要就是主导强湮灭力研究方向的部分。

强湮灭力场的方向上,王浩是唯一有话语权的,因为只有他的团队制造出了强湮灭力场。

这个内容一直等到了第二天。

上午的时候,会议进入了理论阶段,来参加的大部分都是学者了。

王浩坐在了主席台上,对于强湮灭力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说明,内容都是已经公开或者多数人知道的部分。

比如说,叠加力场。

比如说,混合高压材料进入超导状态前制造出反重力场。

之后王浩并没有谈到强湮灭力场相关实验研究的内容,而是说起了湮灭理论的基础研究,“不管是强湮灭力,还是弱湮灭力,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是要以理论为基础的。”

“现在的湮灭理论,还远远谈不上完善。”

“哪怕是对于弱湮灭力,也就是反重力的解析,都只是基于实验现,而不是真正从理论做底层的解释。”

“这也导致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无法用理论去推断实验,就只能根据实验来反推理论,也并不知道下一个实验,究竟会有什么现。”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王浩说的很认真,“如果我们一直以实验为目标,总会有一天,研究会进入瓶颈,我们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就只能碰运气式的进行实验。”

“过去的百年时间,超导相关的研究,大多都处在这个阶段……”

在‘超导半拓扑理论’出现前,超导相关的技术已经追上了理论,也导致超导相关的研究,几十年时间都停滞不前。

即便是研究出了一些新的超导材料,提升也是非常微小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科学上的数字而已。

王浩所说的内容倒是让很多学者感到意外。

最近几年时间,王浩一直都在从反重力、超导相关的实验物理研究,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应用研究。

反重力技术、超导电池,就是其中的代表,两者加在一起,制造出了震惊世界的反重力飞行器。

这可不仅仅是学者们的印象,也因为王浩并没有在国际上表什么理论成果。

现在王浩忽然强调起理论,还让人感到惊讶的,但他说的倒是令人心服,湮灭理论也只是新出来的理论,即便已经被确定下来,并被一些机构称作为‘湮灭物理学’,但还远远谈不上完善。

不完善的理论,当然不能支持技术方向的解析。

当看到王浩侃侃而谈的时候,台下好多学者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们觉得属于王浩的‘理论’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主要是因为,王浩长期都没有理论相关的成果,而是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技术应用研究中。

“估计王院士也没有多少精力用在理论方向上了!”

“不管是反重力技术,还是强湮灭力相关的研究,都需要很多的精力,他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同时抓理论和技术。”

“他对于国家来说太重要了,空舰-2,也包括强湮灭力的实验,都是主要方向……”

“理论的未来,还是属于年轻人啊!”

有些学者嘴里说着属于年轻人,再看着台上的王浩就觉得很怪异。

王浩的年纪也不大啊!

他们心里想的‘年轻人’,估计都要比王浩的年纪大了。

实际上,最近几年时间,国内确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理论物理方向的年轻学者,他们也贡献了很多的成果。

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层面的支持。

当某方面的研究引起重视的时候,自然会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支持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砸钱’。

比如,增加对于数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就会扶持很多的数学研究项目,相关的项目申请会变得容易。

比如,给纯数学、理论无力方向增加人才拨款,就会让更多的数学、物理学者,从事基础的研究工作,而不是迫不得已转向其他方向。

数学、物理研究的岗位也会增加,就会多出一些优秀的数学、物理学者。

在台下学者的思考中,王浩结束了言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水木大学的于海滨教授,就坐在王浩的旁边,他四十多岁的年纪,也算是非常年轻了,同时也受益于国家对于数学理论研究的支持,他申请的项目审批通过,拿到了五十万的经费支持。

于海滨就和王浩谈起了自己的研究,“王院士,我有个叫刘庆的学生非常优秀,我们正一起做黎曼猜想的研究。”

“黎曼猜想?”

王浩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有进展吗?”

于海滨有些得意的一笑,继续说道,“我们最新的成果表在了《数学学报》上。”

他接着做了专业解释,“我们是采用解析数论的方法,来研究Jnsy……”

“最终证明了对于所有‘d≥1和充分大的n’都成立,也顺便证明了这对于8≥d≥1和所有n≥0都成立……”

王浩耐心的听着。

虽然没有对黎曼猜想做过深入研究,但他粗略一听还是明白过来。

简单来说,于海滨和他的学生是延续上个世纪二十年代Jnsn的解析,并证明了一个附带条件。

这个进展确实也不错了。

从表面上听起来进展似乎已经到了孪生素数猜想的程度(张益唐证明‘弱化’孪生素数猜想),实际上,距离还是差一些的,另外,一大堆数论猜想都卡在最后的程度,想要真正证明都不知道要多久。

或许,永远证明不了。

或许,其他人会用其他方法证明,而不是从单方向慢慢‘贴近证明’。

当然了。

这并不能否认于海滨和他的学生的研究贡献,否则也不会被表在《数学学报》上,说明数学界对其是认可的。

于海滨说着自己的研究确实有些得意,他也问起了王浩,“王院士,在湮灭理论方向上,你在做什么研究吗?”

周围其他人也看过来。

王浩道,“我正在研究最基础的质量点问题,希望能以数学的方式塑造质量点的构造。”

“啊?”

于海滨受邀参加湮灭理论的会议,自然对于湮灭的理论是非常了解的。

他能明白王浩说的是什么,马上问道,“有进展吗?”

“大的进展,没有。”

王浩抿着嘴摇头,随后道,“但是我已经找到了方向,我认为应该用黎曼猜想和某种多次元方程,作为质量点构造的数学载体。”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

“确实。”

其他人也跟着评价道,“以黎曼猜想和某种多次元方程做为载体,就可以对质量点进行构建表达。”

“其中可能牵扯到很复杂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吧……”

“对于王院士来说,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也对……”

于海滨忽然问道,“王院士,你是打算以黎曼猜想为载体,如果能成功的完成塑造,想要数学上完善研究,就必须要证明黎曼猜想吧?”

王浩点头,“我不确定是先证明黎曼猜想还是先进行质量点塑造,我更倾向于后者,可以假定黎曼猜想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点的塑造。物理理论并不完全需要完善的数学证明。”

“但是,如果这条路行不通,我可能会考虑研究黎曼猜想……”

他说的非常澹定。

其他人听的就不澹定了,他们心里分析质量点研究的难度,就只是相互讨论一下,并没有什么概念。

现在知道了。

这个研究的前提,可能需要证明黎曼猜想?

这……

确定能行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